Eastern Black-eared Wheatear
English name:Eastern Black-eared Wheatear
Scientific name:Oenanthe melanoleuca
【简介】
东黑耳䳭(Oenanthe melanoleuca),学名为Oenanthe melanoleuca,属于雀形目鹟科䳭属的小型迁徙性鸟类。该物种以明显的黑白对比、黄色头部及背部特色著称。这种鸟类广布于欧亚大陆中南部至东南部,直至伊朗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冬季则迁徙至非洲东北部。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拥有黑色翅膀与白色背部和头部的强烈对比,搭配面部黑面罩,有时喉部会是黑色。与之相比,雌鸟的颜色较为柔和,整体偏暗褐色,头部颜色更深。幼鸟在非繁殖时期接近雌性,背部带有模糊条纹,胸部有斑点。繁殖季节中,雄鸟上体黄赭色,黑色面罩和翅膀颜色较深,尾部中央的羽毛为黑色,而其它部分则白色。下体主要为白色或沙白色。
【鸣叫特征】
东黑耳䳭的叫声组合为序列的短促、持续大约1至3秒的音节,间隔2至7秒,多数时候伴有尖锐而连串的口哨声或模仿音。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亦可听到。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越冬栖息地,混合口哨音的长音节中还夹杂着一些叫声。
【生活习性】
东黑耳䳭栖息于温暖的地带,较为偏爱石质、植被丛生的斜坡,如山丘、林缘、橄榄树间、荆棘灌木丛或干旱的草地等。在欧洲,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区,最高可达3000米;在非洲的一些越冬地,它们倾向于栖息于密集的金合欢草原、荆棘灌木丛、河床以及烧过的土地等。它们的食物由昆虫、浆果和种子构成,利用灵活栖息方式觅食,甚至跑到空中捕捉猎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定于3月至6月,适应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时间。雌鸟承担大部分筑巢工作,巢穴位置隐蔽且选址多样,包括石头下、悬垂之下的岩石洞穴以及草丛之中,巢体采用茎、苔藓及纤维等材料构建而成,内侧用动物毛发或绒羽做衬底。每窝通常会产卵3至6枚,其中4至5枚最为常见。卵孵化期大约为13至14天,雏鸟期则在11至14天内完成,雏鸟离巢后仍需依赖父母喂养9至22天。
【外型辨识】
相对西黑耳䳭,东黑耳䳭整体显现更苍白,上体中带有较少的黄色调,黑色面罩进一步扩展直到喙的基部上方。雄性的面部黑色块以及喉咙的黑色部分更加显著,其边界更直接清晰。雌性相较于西部种则显得冷淡一些。
【保护状况】
东黑耳䳭的保护状态据IUCN记述为“NE”(未评估)。
【地理分布】
其繁殖季节活跃于欧洲中南部至中东地区直达伊朗和哈萨克斯坦西南端。冬天则迁徙至非洲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