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crowned Wheatear
English name:White-crowned Wheatear
Scientific name:Oenanthe leucopyga
【简介】
白冠黑䳭,学名为Oenanthe leucopyga,属于雀形目鹟科䳭属的一员。
【外形特征】
成年白冠黑䳭体长大约17厘米,体重范围在23至39克之间。它们具有光泽的黑色羽毛,尾部及其部分腹部、臀部为白色,中央尾羽多为黑色。翅膀深黑,喙和脚为黑色。雌性和雄性的外表相似,幼鸟颜色较暗且头部全黑,换羽后的个体偶尔会出现白色眉纹。
【鸣叫特征】
雄鸟在展示飞行时会发出一系列发出哨声和颤音的音符。音乐短小,音符间有固定的停顿。例如,它们可能发出类似‘viet-viet-dreeit-deit’或独特的‘teu-link teu-link’的声音。
【生活习性】
白冠黑䳭栖息于干旱和炎热环境中的岩石沙漠地带,如岩石斜坡、干涸的河流床、峡谷和其他石质斜坡。这类栖息地可以包括火山岩场、悬崖和废墟。它们以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蛋类和果实为主食。在夏季极端的干旱或者高温环境下,它们可能会迁徙到更适宜的栖息环境。幼鸟有时在冬季会迁徙到南边地区。
【繁殖习性】
白冠黑䳭的繁殖期集中在1月到7月,具体时间取决于不同的地区。它们通常形成一对一的伴侣关系。通常选择在岩石裂缝、河岸洞穴、墙壁甚至是建筑物中筑巢,高度从0.2至4米不等。每窝卵产3至5枚,颜色可能从乳白色到浅绿、蓝色不等,并带有红棕色的斑点。卵孵化期约为14至15天,雏鸟期则是14至16天。幼鸟在离巢后仍然依赖父母长达三周。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次离巢的幼鸟会留在它们的领地帮助喂养后来第二次繁殖的幼鸟。
【外型辨识】
白冠黑䳭与相似的白尾黑䳭O. leucura不同,白冠黑䳭的尾端部分中央为黑色而未出现白色条纹,而白尾黑䳭的尾部中央则有一个倒置的T形黑色标记。白色冠羽仅限于成年白冠黑䳭出现。
【物种区别】
与相似的白尾黑䳭O. leucura不同,白冠黑䳭的尾端部分中央为黑色而未出现白色条纹,而白尾黑䳭的尾部中央则有一个倒置的T形黑色标记。白色冠羽仅限于成年白冠黑䳭出现。
【保护状况】
白冠黑䳭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最低濒危级别,即“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至阿拉伯半岛北部和中部的岩石沙漠地带,包括撒哈拉沙漠与其周边的山脉。繁殖期范围从1月到5月(北非和苏丹)和2月到7月(阿拉伯半岛)。在欧洲南部、亚洲和科威特地区曾有多起迷鸟记录,表明它们也偶尔出现在这些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