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Oenanthe > Desert Wheatear
Desert Wheatear

Desert Wheatear

English name:Desert Wheatear

Scientific name:Oenanthe deserti

【简介】
漠䳭(学名:Oenanthe deserti),别名黑喉石栖鸟,是一种生活在荒漠地带的雀形目鹟科䳭属的小型鸟类。其显著特征包括沙黄色的外表和黑色翅膀、尾巴。该物种广泛分布在阿拉伯半岛至蒙古的广袤地带,横跨中东、喜马拉雅西部、中国西部、北部、中部及青藏高原。

【外形特征】
漠䳭体长约为14.5至15厘米,体重在15至34克之间。夏季成年雄鸟上半身呈淡沙灰色,尾巴基部白色,其余黑中带白。面部、喉咙、肩部为黑色,配有明显的白色眼眉。雌鸟较暗色,腹部偏黄,喉部无黑色。冬季雄鸟喉部的黑被白色覆盖。两性均拥有全黑尾翼,底部有显著的白色臀部。

【生活习性】
在干旱的草原和沙漠边缘地带常见。偏好少量植被的平坦开阔地,如干涸河床、瓦地、废墟和石质区域。它们主要捕食昆虫,偶尔也会摄入种子。这种小鸟在地面上跳跃或从高处俯冲捕捉猎物,甚至悬停在空中捕食。

【鸣叫特征】
雄鸟的鸣唱高亢而甜润,结束时会有柔和的颤音。叫声干燥、嘈杂,包括呼啸、‘tuk’或‘tsack’的强硬声音,以及模糊的滚动‘chrr’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在2月至8月。巢多在路边、河岸、岩石、墙桥处,由草根、羊羊毛构造,内铺细草、羊毛或羽毛。一窝产卵3至6枚,卵色淡蓝至绿蓝色,带有斑点。孵化期13至14天,幼鸟依靠父母21天左右;最多依赖3周。

【外型辨识】
与穗䳭相比,漠䳭雌鸟的色彩较冷,胸、尾部白色更多;两性同样有明亮的白色臀部,而尾巴黑色。

【保护状况】
漠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C)状态。列为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漠䳭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北,往东至阿拉伯西北部、高加索南部、伊朗、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阿尔泰-天山、喜马拉雅地区、帕米尔、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等地。越冬于印度西北部,西至伊拉克、阿拉伯和非洲东北部。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陕西、西藏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