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Oenanthe > Red-tailed Wheatear
Red-tailed Wheatear

Red-tailed Wheatear

English name:Red-tailed Wheatear

Scientific name:Oenanthe chrysopygia

【简介】
红尾䳭(英文名:Red-tailed Wheatear,学名:Oenanthe chrysopygia)是雀形目鹟科䳭属的一类小型鸣禽。以其独特的红尾基部和灰褐色体羽而著称,主要栖息在中亚和西南亚山区。

【外形特征】
红尾䳭的体长约14.5厘米,体重在18-29克之间。从头顶至背部呈灰褐色,眼环为黑色,眼上有一条明显的淡黄色眉纹。耳羽具少量锈红色,下体呈灰白色,翅膀带有棕色且边缘宽,尾部浅锈色,中央尾羽黑色且末端有白色斑点。喙和腿为黑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雌鸟的颜色相对较暗淡。幼鸟的羽毛类似于雌鸟,但更淡一些。

【鸣叫特征】
其鸣叫由一系列短促模糊的颤音组成,声调甜美、丰富,节奏缓慢而宁静。此外,鸣叫时偶尔间隔减少,产生连贯的声音。

【生活习性】
红尾䳭主要栖息在干燥的岩石山坡、石堆、山脊和峡谷,以及干旱的山谷地带,倾向于生活在海拔2500-4000米的环境中。在冬季,它们通常迁徙至较低的海拔,选择岩石丘陵、沙漠边缘和半干旱地带。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4月至7月之间。它们选择岩石缝隙、洞穴或旧燕子巢穴筑巢,巢由草和根须构建而成。每窝产卵3-6枚,卵呈白色或略带蓝色,并带有微小的红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3天。

【外型辨识】
红尾䳭通常表现出典型迁徙性,但也有一部分在阿富汗有短距离和海拔范围内的迁徙活动。通过完善的栖息地和繁殖习性,红尾䳭在不同阶段展示出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这一物种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对了解中亚生态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红尾䳭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红尾䳭繁殖区域包括东北土耳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伊朗东部至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南部、巴基斯坦西部。非繁殖季节,则见于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南部、伊朗南部、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