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bar Grey Hornbill
English name:Malabar Grey Hornbill
Scientific name:Ocyceros griseus
【简介】
印度灰犀鸟(学名:Ocyceros griseus),又称印度灰犀鸟或马拉巴灰犀鸟,隶属于鸟纲、犀鸟目、犀鸟科、灰犀鸟属。分布于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脉及周边区域,包括西马哈拉施特拉邦南部至山脉的最南端。
【外形特征】
印度灰犀鸟体型大致为45厘米,体重约在238至340克之间。体羽主要呈灰色、黑色和白色,前额有显著的淡色眉纹,腹部为锈色,喙部宽阔且带有椭圆形鼻孔,基部颜色各异(雄鸟的喙和喙冠橙黄色,尖端较淡;雌鸟略带黄色且喙底带有黑色斑块)。眼睛红褐色或黑眼周环绕红褐色,眼中围有黑褐色的皮肤。雌鸟相较于雄鸟略小,枕头色稍浅,头侧至颊也常更暗。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翼覆羽边缘肉桂色,喙较小,颜色更淡。
【生活习性】
印度灰犀鸟极其活跃于常绿森林和种植园,常沿着水道栖息于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区。即便在低地,也会出现在花园和种植园中。虽然它们多为定居状态,但在干旱较轻的栖地可能会局部移动。主要以果实和浆果为食,特别是无花果,也偶食用昆虫和蜥蜴。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独特,即连续发出若干鼻音尖叫,以一个快速下降的“笑声”结尾,仿佛在狂笑。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出现在1月至5月,此时干季结束。由雌鸟单独封闭巢穴,根据研究常见于大型活树的洞中,位置高度约在16.5米。绝大多数的巢穴自然形成,或是由其他鸟类挖掘,洞口直径大约为8厘米,洞穴内部的树干直径大约为42厘米。每窝产卵2至4枚,雌鸟换羽期间,雄鸟则通过发生期的变化(如用喙携带、由咽喉输送)喂养雌鸟和雏鸟,孵化期大约为40天,幼鸟离巢时间约为46天,与雌鸟一同离巢。
【外型辨识】
印度灰犀鸟归属于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犀鸟目与犀鸟科,灰犀鸟亚科,Casuarius下Ocyceros种(Ocyceros属)。
【物种区别】
印度灰犀鸟与斯里兰卡灰犀鸟显著区别在于:羽毛颜色较为淡薄,眉纹更为突出,胸部呈现灰色,腹部为由锈色,喙部偏橙色,眼围皮肤为黑色,并且鼻孔椭圆形。
【保护状况】
印度灰犀鸟在IUCN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VU),尽管在一些保护地内较为普遍,但其分布区普遍面临森林砍伐的威胁,尤其集中在西高止山脉地带。总体评估表明,栖息地的破坏是对其生存的主要威胁。
【地理分布】
印度西南部的西高止山脉是其主要栖息地,分布范围从西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南部沿着山脉直到尽头。在较低的海拔,如Phansad野生动物保护区,也能发现该物种的活动迹象,而其在山脉中的分布可至1,500米的高度。此类地理现象令印度西南部的生态环境更为独特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