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tailed Earthcreeper
English name:Band-tailed Earthcreeper
Scientific name:Ochetorhynchus phoenicurus
【简介】
斑尾爬地雀(英文名:Band-tailed Earthcreeper,学名:Ochetorhynchus phoenicurus),隶属于雀形目灶鸟科岩灶鸟属。这种小型鸟类以其独特的斑纹和栖息于阿根廷南部及智利最南端的草原和灌木丛而知名。
【外形特征】
斑尾爬地雀体长约为16到17厘米,体重在28至34克之间。该物种拥有细长的直喙、深色的眼线、白色的眼眉以及偏红的耳羽。其头顶及上体呈灰褐色,翅膀同样如此。尾巴中央的羽毛为暗褐色,基部灰褐色,其余尾羽由暗锈色基部逐渐过渡为黑色的尖端。下体呈现灰白色,侧部较灰,胸部和肋部则有淡色的条纹。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棕色深邃,喙色黑或偏深棕色,下嘴基部呈浅灰色或角质色,腿趾黑褐或黑色。雌雄鸟外观相似。
【生活习性】
斑尾爬地雀主要栖息于干旱低地灌木丛和温带草原,海拔可以达到1200米。它们通常在植被稀疏的平原、高原和斜坡出没,与荆棘Monttea灌木相伴。这种鸟类主食地面的节肢动物,主要通过在裸土、岩石缝隙、草丛以及垫状植物中觅食来获取食物。
【鸣叫特征】
斑尾爬地雀的叫声由快速干燥的颤音组成,有时以分离的尖锐‘ti’音结尾;而它们的警报声为重复的沙哑‘suwee’或‘wheet’。
【繁殖习性】
它们在南半球夏季繁殖,繁殖期一般为9月,雏鸟通常出生在次年1月。估算为一夫一妻制,巢结构为一个椭圆形的大巢,由荆棘枝条构成,侧边开设一个长度约25厘米的隧道通向直径约为12厘米的圆形巢室。巢室底部铺垫有细草茎,并用毛发、蜘蛛网、干花及羽毛覆盖,通常巢筑在距地1至2米高的灌木或仙人掌附近。每窝产卵2至4枚。
【外型辨识】
斑尾爬地雀凭借独特的体形、行为、白色眉纹、条纹胸部,以及具有暗锈色基部的黑色尾巴与其他物种分离。
【保护状况】
斑尾爬地雀的保护级别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里的较低风险—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阿根廷西南部(从Neuquén和Río Negro向南至Santa Cruz),以及智利极南端(Magallanes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