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Scolopacidae > Numenius > Slender-billed Curlew
Slender-billed Curlew

Slender-billed Curlew

English name:Slender-billed Curlew

Scientific name:Numenius tenuirostris

【简介】
细嘴杓鹬是一种极为稀有的中等体型鸟类,成年个体长度约36-41厘米,翼展77-88厘米。它们主要在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针叶林周围的泥炭沼泽和沼泽地繁殖。作为迁徙性物种,它们于冬季迁徙至地中海沿岸和南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带。细嘴杓鹬于2024年11月18日被正式宣告灭绝。

【外形特征】
成年细嘴杓鹬在繁殖季节时,上身羽毛呈灰褐色,下背部和臀部白色,下体则由白色斑纹交织而成,两侧有圆形或心形斑点。非繁殖期间,成鸟的斑点相对较少。雏鸟阶段,两侧带有褐色条纹,心形斑点在头一年初冬显现。雌鸟的喙比雄鸟长,以避免种内食物竞争。

【生活习性】
细嘴杓鹬主要在软泥中使用其独特的长而细的喙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同时也会捡拾地上的其他小型食物。细嘴杓鹬在非繁殖季节喜欢群聚活动,通常与其他杓鹬栖息在泥炭沼和森林边缘的小岛,或在迁徙期间出现在沿海泻湖、盐沼、咸水盐湖及大片草原区域的鱼塘与湿地。

【鸣叫特征】
叫声的特征与白腰杓鹬相仿,具有更高且更短促的旋律。

【繁殖习性】
细嘴杓鹬每巢约产卵4粒。雌鸟将巢筑于植被覆盖的干燥地区,巢用干草建于地形较低洼且易汇聚的区域。理论上,幼鸟在7月初将离开巢穴,种群会在8月末迁居至繁殖地外的其他地域。

【外型辨识】
细嘴杓鹬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与白腰杓鹬相比胸部、尾巴和翼底更显白色,且其喙短且纤细。斑点呈圆形或心形区别于白腰杓鹬,后者的新月形状斑点呈尖锐的箭头状。

【物种区别】
细嘴杓鹬特征明显:胸部、尾巴及翼底更显白色,喙较短且更细,基部较为直。与白腰杓鹬相比,细嘴杓鹬的胸腹部及尾部为白色,而白腰杓鹬具有新月形状斑点。

【保护状况】
细嘴杓鹬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的极危物种(CR)名单,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的保护物种(CITES)名单。由于过度捕猎、栖息地丧失等多重原因,细嘴杓鹬的数量急剧减少。

【地理分布】
细嘴杓鹬曾经在多个地区出现,包括欧洲西部、加那利群岛、亚速尔群岛、阿曼、加拿大及日本等地。它们主要在西伯利亚西南部的针叶林周围的泥炭沼泽和沼泽地繁殖。作为迁徙性物种,它们于冬季迁徙至地中海沿岸和南阿拉伯半岛的沿海地带。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细嘴杓鹬的数量急剧减少,特别是在摩洛哥和其他地中海沿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