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HARADRIIFORMES > Scolopacidae > Numenius > Bristle-thighed Curlew
Bristle-thighed Curlew

Bristle-thighed Curlew

English name:Bristle-thighed Curlew

Scientific name:Numenius tahitiensis

【简介】
太平洋杓鹬,学名**Numenius tahitiensis**,属于鸻形目丘鹬科杓鹬属的一种中型涉禽。它们主要在夏威夷群岛与阿拉斯加之间迁徙。

【外形特征】
体型中等,整体尺寸约为400至440毫米,体重介于310至800克,喙长70至110毫米,向下弯曲。头部和背部覆盖着深棕色至灰棕色的羽毛,腹部呈现奶油色或有时显现出丰富的肉桂色。腹部最显著的特征为肉桂色的臀部和上尾覆羽,同时腿上长有显著的刚毛状羽毛。雌鸟通常比雄鸟大。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叫声是一声响亮的“kee-oo-ee”。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在湿地、沙丘、岩石海岸、牧场和高尔夫球场。太平洋杓鹬在夏威夷西北群岛及南太平洋岛屿越冬,夏季时部分年幼个体则留在繁殖区域。特别是迁徙期间,它们能够进行数千公里的不间断飞行。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成年鸟返回阿拉斯加西部的低北极高地苔原,包括苏厄德半岛北部和育空三角洲。通常在5月初至中旬抵达繁殖地。雄鸟占据大片领地,通过壮丽的空中展示吸引雌鸟。此后,公母双方共同照顾雏鸟约数周,之后多数成鸟离开,只留下雏鸟群,而少数成鸟则继续照顾。

【外型辨识】
与蛎鹬相比,太平洋杓鹬的颜色更加温暖,臀部肉桂色,腿上还可见刚毛状羽毛,飞行时臀部和上尾覆羽呈现出鲜明的橙色或肉桂色,与上体的颜色形成对比。

【保护状况】
太平洋杓鹬的保护状况为IUCN的近危(**NT**)级别。

【地理分布】
繁殖季节主要分布在阿拉斯加西部的低北极高地苔原,包括苏厄德半岛北部地区和育空三角洲。越冬时,它们会转移到南太平洋岛屿,比如密克罗尼西亚、斐济、图瓦卢、汤加、夏威夷群岛、萨摩亚、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及托纳雷瓦(宿主彭林环礁)等地区。

【特殊背景】
值得一提的是,太平洋杓鹬是最后一个被记录到其巢穴和卵的北美洲鸟类之一,直到1948年,人们才在育空三角洲以北发现其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