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ern Bluebonnet
English name:Eastern Bluebonnet
Scientific name:Northiella haematogaster
【简介】
红腹蓝额鹦鹉(Northiella haematogaster),别名Eastern Bluebonnet,隶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蓝帽鹦鹉属。它们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中南部的干旱至半干旱地区的开阔林地。
【外形特征】
这种鹦鹉的体长平均为28厘米,体重则在74-105克之间。它们的前额、眼上方和脸部呈现出紫蓝色,胸部、肩部、背部和臀部为赭色渐变为黄绿色。腹部中央具有一块红色斑点。翅膀弯曲处为蓝色,大部分翼羽为橄榄绿色,最外侧为紫蓝色。尾巴呈绿青铜色,外侧羽毛为紫蓝色,末端白色。雌鸟具有翼纹,幼鸟在腹部红色斑点大小方面与雌鸟有显著差异。
【生活习性】
它们一般以不超过15只的小群体的形式在林地活动,在受惊扰时容易分散。繁殖季节主要在7月至12月之间,有时在丰雨后的夏季和冬季之间会出现两个繁殖高峰期。筑巢通常选择林中的树洞,其中narethae亚种更倾向于低矮树木中更为隐蔽的树洞。每次繁殖产蛋数量在4至7枚之间,孵化期约19天,雏鸟期则约为30天。
【鸣叫特征】
红腹蓝额鹦鹉常常发出尖锐的“chack”或“chak-a-chack”声,有时表现为更为温柔吊人的鼻音。这些声音通常作为交流信号,在日常聚集或休息时会大量出现。
【外型辨识】
阿根廷蓝帽鹦鹉(例如黄腹蓝额鹦鹉)与红腹蓝额鹦鹉的主要区别在于腹部是否存在红色。各亚种间存在进一步的地理差异导致羽毛颜色和体形上的显著不同。
【保护状况】
据IUCN标准,红腹蓝额鹦鹉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物种,同时也在CITES附录II中获得保护。然而,它们的栖息地和繁殖区域面临威胁,如本土植被被清理、欧洲椋鸟入侵等。尤其narethae亚种受到持续的非法捕猎的影响,除此之外兔子的过度放牧亦影响乃至破坏了适应性繁殖树木的再生能力。为了保护该物种,需要停止对其原生植被的破坏,并积极改善其栖息环境以及限制外来物种的影响。
【地理分布】
红腹蓝额鹦鹉的分布区域从北维多利亚延伸至南昆士兰东部,西部则至西澳大利亚东南部。栖息生境主要为干旱和半干旱的林地,包含假檀香木、Belah、本土松树、西部Myall、Gidgee、Mulga Acacia和桉树。它们也出现在开阔的草地平原、干旱灌丛、水道边的树木以及农舍和水槽附近的小生境中。
【物种区别】
红腹蓝额鹦鹉具有多个亚种,其中haematorrhous亚种在翅膀弯曲处显现出绿松石色,翅膀覆盖部位则是赤红色,腹部和尾下覆羽为红色。pallescens亚种颜色较为淡雅,腹部也没有那么深的颜色。narethae亚种以蓝色额头与浅褐色斑点的胸部、橄榄绿色的上体及黄色腹部显著区别于其他亚种。尾下覆羽为红色,而外侧较小翼羽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