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STRIGIFORMES > Strigidae > Ninox > Barking Owl
Barking Owl

Barking Owl

English name:Barking Owl

Scientific name:Ninox connivens

【简介】
吠鹰鸮(英文名:Barking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鹰鸮属的一种鸟类。该类以独特的“woof-woof”叫声著称,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大陆、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以及摩鹿加群岛,是中等体型的夜行性鸟类。

【外形特征】
该物种的外形特征包括:较明显的白色眉毛和较暗的脸盘,从背部上看,羽毛颜色较重,翼覆羽上显眼的白色斑点,腹部条纹清晰。其眼睛为黄色,喙为黑色。

【生活习性】
吠鹰鸮栖息于低地森林、疏林草原等环境,尤喜靠近水域的地方。昼间通常处于静默状态,掩藏于树冠或枝权。它们的日间栖息地点多样,可作单独或成对的多代家系形式集聚。在澳大利亚,这种鸟类易见于干燥的硬叶林和林地。它们主要捕食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如负鼠、滑翔类、兔子、啮齿类等,偶尔也会捕食家猫。活动时期多见于黄昏至深夜,能高效地捕捉地面、树上或空中的猎物。

【鸣叫特征】
雄性发出低沉类似狗叫的制式声音“wuk-wuk”,而雌性叫声则更为高亢,为“wok-wok”。偶发的长鸣声能制造出令人害怕的效果。犬吠猫头鹰通常以夫妇方式或家庭群成员合唱模式进行发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多发生于7至9月。繁殖机制为“一夫一妻制”,并有明确的领地意识。孵化环境通常选择树干内的较大空洞,也有少数情况选择枝条、树叉或地面作为巢穴。每窝2至3枚卵,孵化时长约为36天,卵壳颜色通常为奶油白色。从孵化到完全离巢通常需要近5周时间,于夏季结束时,年幼的犬吠猫头鹰会离开出生地,可能在父母的指引下生存长达5个月。

【外型辨识】
根据用户提供的内容,没有明确描述如何区分吠鹰鸮与其他类似物种的方法,因此不输出该部分。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的分类,吠鹰鸮的保护类别为无危(LC),但在维多利亚,该种群仅出现在1998年到1999年的调查中的257个地点中的11个,被认为是极度稀有。

【地理分布】
前后到四周年中皆可见其分布范围,多家分布范围广泛,东至澳大利亚北部及东南沿海,西至西南珀斯,以及摩鹿加群岛(如哈马黑拉、莫罗泰、巴坎和奥比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如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区域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