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SITTACIFORMES > Psittaculidae > Neopsittacus > Orange-billed Lorikeet
Orange-billed Lorikeet

Orange-billed Lorikeet

English name:Orange-billed Lorikeet

Scientific name:Neopsittacus pullicauda

【简介】
翠绿吸蜜鹦鹉(Neopsittacus pullicauda,英文名:Orange-billed Lorikeet)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黄嘴吸蜜鹦鹉属的鸟类,由德国鸟类学家Ernst Hartert于1896年首次描述。这种鹦鹉仅分布于新几内亚的中西部至东北部及其东南部的山区,栖息于2100至3800米的山区森林、森林边缘等地。

【外形特征】
成年翠绿吸蜜鹦鹉体长18厘米,体重25至40克,体羽主要为深绿色,胸部至腹部带有显眼的红色斑块,脸颊有狭窄的黄色条纹。翅膀和侧腹呈现翡翠绿色,尾羽下方较暗淡,并在基部有红色区块。飞行时,下翼显得尤为鲜艳,呈亮红色,细长的喙与刷状的舌基部为橙色,羽毛尖端则带有黄白色,脚部为深灰色。幼鸟的整体色彩相对要暗一些,腹部的红色较少且喙的颜色为棕色,在6个月时开始转变为橙色。

【生活习性】
翠绿吸蜜鹦鹉通常生活在高处的新几内亚山区森林中,偏好云雾森林和海拔2300至3660米之间的环境,偶有在较低海拔地带如800米处活动。它们主要依靠花粉、花蜜、花朵以及果实为食,偶尔也食用一些种子。平时,它们多以小群体或成对活动,有组织地在花朵密集之处找寻食物,期间常常发出一系列清脆响亮的“tseet”声和高亢刺耳的尖叫,偶尔它们会与同属于此属的马氏吸蜜鹦鹉一同活动。

【鸣叫特征】
其声音清脆,发出一系列高音‘tseet’声和尖锐的叫声,范围广且多变。叫声与相近的马氏吸蜜鹦鹉相似,但更为柔和、高亢,尤其体现出它们的独特性。

【繁殖习性】
这种鹦鹉的繁殖季节通常在10月,它们会选择高树的树洞作为筑巢地,每次产卵数量通常为2枚,分别孵化共计25天。幼鸟羽翼丰满前需46到48天直至能够独立生活。如果在繁殖期间受到外界干扰,亲鸟可能会感到不安并伤害到幼鸟。

【外型辨识】
相比最为相似的物种马氏鹦鹉,翠绿吸蜜鹦鹉体型较小,羽毛更为艳丽,喙色呈现鲜明的橙色或红色。它们和马氏鹦鹉在翅膀和侧腹的颜色上相似,但在尾羽下部呈现的暗绿色和带有一块红色基部形成一抹独特而鲜明的颜色对比。

【保护状况】
现阶段,翠绿吸蜜鹦鹉的保护状况被IUCN评为LC(无危)级别。然而,对其野生种群依然需要密切监测与保护,以防止过度捕猎或栖息地破坏风险。

【地理分布】
翠绿吸蜜鹦鹉仅分布于新几内亚的中西部至东北部及其东南部的山区,栖息于2100至3800米的山区森林、森林边缘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