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ama Flycatcher
English name:Panama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yiarchus panamensis
【简介】
巴拿马蝇霸鹟,学名为Myiarchus panamensis,属于雀形目霸鹟科的蝇霸鹟属。这种鸟体型偏大,身长约19厘米,重量在28.1至38.5克之间。它有灰橄榄色的背部,喉部为灰白色,腹部为黄色,背部为棕色,头部侧面有轻微的冠羽状毛发,嘴尖而大,姿态通常直立。
【外形特征】
巴拿马蝇霸鹟的背部呈灰橄榄色,尾羽没有红色,翼部有轻微的条纹。头顶较暗,形成条纹效果,与背部颜色形成对比。翅膀和背部颜色相似,三级飞羽外缘呈淡黄白色。尾部棕色,最外侧的尾羽外缘比内缘略浅,但通常不显示红色(在新鲜羽毛可能有一瞬间可见)。喉咙和胸部为灰色,腹部和臀部底下的羽毛为黄色,有时带有绿色调,胫部的羽毛为橄榄棕色。眼睛、喙和腿为深色,下颌基部有时稍浅。内侧口腔为橙色。成鸟与幼鸟在外形上相似,但幼鸟的翼和尾羽边缘带有红色。
【鸣叫特征】
该种鸟的鸣叫为一系列下降的哨音:“pee-pee-pee-pee-pee-pee-pee-pee”,在遇到同类入侵时会发出重复的抽动声(通常是双音节)、粗糙的哨声和滚动声。黎明时,它们会发出一次孤立的、短而缓慢变化的哨声,持续2至3秒。此种鸣叫声在觅食时段昼间发出的频率较低的声音同一。
【生活习性】
巴拿马蝇霸鹟栖息于热带落叶林、画廊林、次生林、红树林以及干旱低地灌木丛中,适用的环境还包括开阔林地和其他半开放的栖息地,如田野边缘、牧场中的散落灌木丛等。也在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红树林中被发现。居住地的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1400米不等。推测为留鸟,但可能在哥伦比亚有一定区域的小范围海拔迁徙情况。饮食上主要以昆虫为主,也偶尔食用水果和草籽,捕食方式多样化,可掠食飞行中的昆虫、地面或红树根上的昆虫,类似于鸫鸟的奔跑捕捉行为。
【繁殖习性】
繁殖时期为3月底至6月初,在哥伦比亚上马格达莱纳山谷持续可能更长至7月。筑巢于树洞中,距离地面高度4至12米,在巢内填充大量根须、藤蔓、叶碎片、植物绒毛以及动物毛发。也可能使用鸟类巢箱、倾斜在地面上直径10厘米的金属管或者道路旁低悬崖上裂缝等人工构造筑巢。一次产卵2至3枚,有关孵化和雏鸟离巢的具体时间尚未记录到信息。
【外型辨识】
巴拿马蝇霸鹟与短冠蝇霸鹟非常相似,但背部通常较浅灰,喉咙颜色较深且无条纹,腹部颜色更亮,接近柠檬黄色。与红腰蝇霸鹟相比,喉咙颜色更深且无条纹,初级飞羽的红色较少,腹部颜色更亮,更接近柠檬黄色。成年巴拿马蝇霸鹟间在羽毛颜色上难以区分。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的2020年更新,巴拿马蝇霸鹟的保护级别被列为无危(LC)。在巴拿马东部较为罕见,但在哥斯达黎加的Carara生物保护区、Tarcol Lodge以及哥伦比亚的Tambito自然保护区有记录。
【地理分布】
巴拿马蝇霸鹟主要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特别是哥斯达黎加西南部至哥伦比亚。另外,自2012年起,该种鸟在厄瓜多尔北部沿海地区也有出现,这可能是新近迁移或者过去被忽视的记录。
【物种区别】
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巴拿马蝇霸鹟与短冠蝇霸鹟之间为姊妹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