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ad-billed Flycatcher
English name:Broad-billed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yiagra ruficollis
【简介】
棕颈阔嘴鹟(英文名:Broad-billed Flycatcher,学名:Myiagra ruficollis)属于雀形目王鹟科阔嘴鹟属的一种鸟类。该种体型纤细,显著特征为上体蓝灰色,下体白色,橙色喉部和胸部鲜明,便于识别。
【外形特征】
成年棕颈阔嘴鹟体长约15至15.5厘米,体重约为12克。雄鸟上体呈现出亮丽的蓝灰色,下体为白色,橙色喉部和胸部明显醒目;雌鸟颜色较淡,光泽较弱。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其翼羽边缘呈淡黄色,上翼覆羽顶端较浅。亚种fulviventris具有灰蓝色的冠部,下体呈偏红棕色。
【鸣叫特征】
棕颈阔嘴鹟会发出尖锐、沙哑且干燥的责骂声“zzzt”,比同类物种的叫声更短促和响亮。其歌声以悦耳的‘weeoo weeoo weeoo’为特色,其间夹杂着‘chwik chwik chwik’的责骂声,独特且易于辨识。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红树林、热带雨林遗迹、纸皮树沼泽等地,时常在沿海森林和热带河流沿岸的竹林中捕食昆虫、蜘蛛及其他小型节肢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对觅食,偶会加入混种群落,如与红头摄蜜鸟或澳洲黄绣眼鸟一同觅食。棕颈阔嘴鹟在植被的中下层活动,偶尔会从地面至树冠水平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集中在7月至翌年2月,高峰期在10月。巢由两性共同建造,结构为浅杯状,由树皮条、植物纤维和蜘蛛网构成,内衬草或藤蔓,有时装饰有苔藓、地衣或树皮。通常筑巢于红树林或溪流上方0.5至3米处。每窝产2至3枚蛋,蛋色为白色,带有深褐色和石板色斑点,尺寸约为18.7 x 13.5毫米。巢可能受到灌丛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三个已确认的亚种为指名亚种、fulviventris和mimikae。棕颈阔嘴鹟与铅色阔嘴鹟相比,尾羽长度不一形成阶梯状图案,尾部震动频率较低,更倾向于在遮蔽下活动,而非频繁飞扑捕食。亚种fulviventris因分布范围狭窄和岛屿上的潜在严重栖息地破坏而引起关注。
【保护状况】
棕颈阔嘴鹟被IUCN列为无危(LC)。在澳大利亚,其数量较少,但北领地的热带雨林遗迹中较常见;新几内亚数量稀少,面临干旱期间火灾和红树林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亚种fulviventris因其受限的分布范围和岛屿上可能的栖息地损伤受特别关注。
【地理分布】
棕颈阔嘴鹟主要分布在小巽他群岛、塔宁巴尔群岛(印尼摩鹿加群岛南部)、新几内亚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北部至昆士兰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