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en Flycatcher
English name:Leaden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yiagra rubecula
【简介】
铅灰阔嘴鹟是一种属于雀形目王鹟科的鸟类,学名Myiagra rubecula。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印度尼西亚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外形特征】
成年铅灰阔嘴鹟体长约14.5至16厘米,体重约10至15克。雄鸟的颜色富有光泽,上部呈深蓝灰色,头部及背部带棕色色调,翅膀带有棕色调,下体白色。雌鸟上为淡铅灰色,喉部和胸部橙褐色,腹部白色。幼鸟特征与雌鸟相似,但翼缘稍浅。喙和腿分别为蓝黑色和黑色,虹膜则为深棕色。
【鸣叫特征】
铅灰阔嘴鹟的鸣叫声具有独特的特征,例如鼻音和尖锐、深沉的训斥声“psshht” 或“bzzt”,有单发和重复两种形式。它们也会发出口哨声“too-whit”或“tcher-whee”,甚至连续重复的音乐哨声“perwee perwee perwee”,以及类似欧亚黑鸫的“who chee”系列声音。
【生活习性】
该种鸟类栖息在原生硬叶林、开阔林地、河流沿岸森林及红树林,并偶尔出现在至高1000米的草原区,多出现在500米以下的区域。它们主要以昆虫及蜘蛛为食,有时也会吃一些植物种子。铅灰阔嘴鹟通常加入混种觅食群体,往往从较高的树枝上捕捉栖息中的或飞行中的昆虫,通常不会落地觅食。在红树林中,它们会飞到较高的树枝上觅食。
【繁殖习性】
该种鸟类在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以及北部地区进行繁殖,从9月至次年3月,北部分地区从8月至翌年2月。巢系两性共同建造,外观精致,结构主要由细草和树皮编织而成,并用蜘蛛网黏合,加以苔藓和树皮碎片装饰,卧于隐蔽处的枝条上,通常位于距地面3到25米的高度。每次产卵2至3枚,最多4枚。孵化期大约为14至16天,幼鸟出现后,两性共同喂食直至离巢,大约在孵化后12至14天左右。巢穴有时会遭到闪亮铜蓝鹟、霍斯菲尔德青铜鹟、苍白杜鹃、刷嘴鹟莺和西部乌鸫的寄生繁殖。
【外型辨识】
铅灰阔嘴鹟与相似种缎辉阔嘴鹟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铅灰阔嘴鹟的头部较浅,上体淡铅灰色,而非蓝黑色,胸部下部似呈弯曲线划分,与缎辉阔嘴鹟雌鸟相比,平均显得更暗淡,且其胸腹部有独特的橙色斑点,而缎辉阔嘴 tphettes 雌鸟则没有这种显著的头部橘红色标签效果。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无危列(LC)状态。
【地理分布】
该种鸟类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东南部、北部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