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onarchidae > Myiagra > Satin Flycatcher
Satin Flycatcher

Satin Flycatcher

English name:Satin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yiagra cyanoleuca

【简介】
缎辉阔嘴鹟(英文名:Satin Flycatcher,学名:Myiagra cyanoleuca)属于雀形目王鹟科阔嘴鹟属的鸟类。此物种多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尤其在南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东部海岸较为常见。缎辉阔阔嘴<|im_start|>ternwing由于受到红狐的捕食和栖息地丧失的影响,种群数量已被IIUCN评定为无危(LC),但其种群数量正在减少。

【外形特征】
缎辉阔嘴鹟体型约17厘米,体重约为17克。雄鸟的头部和上体呈深蓝黑色,腹部为白色,界限呈明显的凹形。雌鸟上体为灰蓝色,头部带有蓝色色调,翅膀边缘较淡,下部从下颏至上胸部为丰富的橙色,界限与腹部白色明显。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偶尔形成小型群体。主要在森林的树冠层活跃,喜好捕食昆虫,偶尔也会吃种子。它们在高树冠处捕食昆虫,有时在叶间快速追逐节肢动物,极少于地面觅食。

【鸣叫特征】
鸣声为尖锐的金属上升哨音,学界常见的听觉描述包括“choo-ee, choo-ee choo-ee”或“pwee pwee pwee”,以及清晰高音的‘weir-to-weir-to-weir’或‘thurp, pewit pewit pewit’,还有一种发音为‘chwee-wip’,重复三声,音调更为尖锐,以及“bzzurt”嘶嘶声。

【繁殖习性】
缎辉阔嘴鹟的繁殖季节通常从10月至次年2月。一窝产卵一般为2-3枚,通常为3枚,卵颜色从白色至奶油色均有,带有微弱蓝绿或青绿色调,并有棕色、赭石色、紫色斑点,卵的平均尺寸大约是19.4×14.8毫米。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约为16天;双方都参与育雏,雏鸟通常在妈妈爸爸护理下,在大约15天后就依赖自己觅食了。其巢也可能被不同的杜鹃科鸟类偶尔寄生。

【外型辨识】
缎辉阔嘴鹟相较于它的近亲—铅灰阔嘴鹟,外观上存在差异。雄鸟头部和上体颜色更深,尾羽更黑,胸部分界线呈凹形;雌鸟上体颜色更丰富,蓝色更深,头顶更暗,呈现出一定的遮盖效果。

【地理分布】
缎辉阔嘴鹟主要繁殖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等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地区。它在非繁殖季节可出现在新几内亚北部、新几内亚东部和俾斯麦群岛东南方一些卫星岛。此外,该种分布范围涵盖了太平洋诸岛屿、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澳大利亚,乃至新西兰及其附近的岛屿。

【保护状况】
缎辉阔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