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streaked Flycatcher
English name:Brown-streaked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uscicapa williamsoni
【简介】
褐纹鹟(学名:Muscicapa williamsoni),隶属雀形目鹟科,原先是斑鹟的亚种,现被单独分类。此物种广泛分布在南缅甸、南泰国、北马来西亚半岛以及东北婆罗洲的广阔森林中,以土褐色条纹为显著特征,腹部尤为显著。与北灰拥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有时也被视为北灰的亚种。
【外形特征】
褐纹鹟的体长约为12至14厘米,体重在7.8至16克之间,头部较大且眼睛深色。它们的背部呈现出鲜明的棕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有温暖的黄褐色调,翼尖则略带奶油色。成鸟的胸部通常饰有棕褐色的条纹,幼鸟则带有更多斑点与淡黄色的边缘。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但幼鸟的上体会有较明显的黄褐色斑点,且下体更白,胸部配以细小的暗色斑块。
【生活习性】
这种小型鸟类倾向于栖息于开阔的常绿及半常绿林区内,栖息高度可达到1295米。它们多于日出前后出来觅食,除了日常独处,也常结成对。食物主要包括甲虫、石蝇、蝽象、蚂蚁以及昆虫幼虫和一些小型果实。褐纹通常从树冠的低至中层、林间空地或较高的开阔枝干中捕食,追捕飞行中的昆虫。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叫声与北灰相似,主要由一系列短暂多变的颤鸣组成,其中有短暂的哨声、滑音、尖叫及叽叽喳喳的声音。特别的鸣叫类型包括一个“tzi”、另一个“cheititit”。
【繁殖习性】
因为关于褐纹的具体繁殖记录有限,一般推测繁殖行为类似于北灰。其繁殖季通常在3月至6月之间。它们筑巢的材料包括苔藓、地衣、草茎、羽毛、植物纤维和蛛丝,并高度可达7.6米。每窝产卵数为2至4枚,由雌鸟孵化,雄鸟负责育雏。
【外型辨识】
褐纹与北灰相比,头部、上体颜色更深且条纹更明显,眼睛更大,下颌尖端颜色较深,翅膀下覆羽边缘和尾羽尖端略带奶油色。其中,亚种umbrosa体型较小,颜色较暗,眼环不明显,而初级飞羽末端也较短。
【物种区别】
褐纹与北灰相比,头部、上体颜色更深且条纹更明显,眼睛更大,下颌尖端颜色较深,翅膀下覆羽边缘和尾羽尖端略带奶油色。其中,亚种umbrosa体型较小,颜色较暗,眼环不明显,而初级飞羽末端也较短。
【保护状况】
我们的资料指出,IUCN对于褐纹的评估状态为NE(未予评估)。非生殖季节的种群密度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
繁殖时,它们主要活动在南缅甸、南泰国、北马来西亚半岛和东北婆罗洲。在非繁殖时段,它们可能会迁徙至西海岸以及泰国东北部,亦包括新加坡等地区。
【特殊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于2020年,澳大利亚布鲁姆镇以南300公里处发现一例迷鸟,之后通过DNA分析确定为褐纹,这一发现丰富了该物种的地理分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