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 Brown Flycatcher
English name:Asian Brown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uscicapa dauurica
【简介】
北灰鹟(学名:Muscicapa dauurica),体长约103-143毫米,体重为7-16克。英文名称为Asian Brown Flycatcher,种名来自达乌里地区,位于西伯利亚东南部。
【外形特征】
北灰鹟上体灰褐色,随季节转灰;下体中央近白色,两胁带有灰色调。冬季,眼先偏白色。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中部。虹膜深褐色至黑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较其他相关物种宽;脚黑色。雌雄相似,幼鸟上体斑驳,翼及下体较白,胸部有暗色鳞片状纹。
【生活习性】
偏爱于低地和次生林或成熟阔叶林以及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栖息海拔最高可达1800米。捕食昆虫时会从栖处飞起,捕获后则落到原来的栖息处颤动尾部。繁殖季节从5月到7月(北部)或将推迟到6月(南部分布区域)。
【鸣叫特征】
北灰鹟的鸣叫声主要包括高调的颤音和哨声,常伴有一种“zi, zi”的干涩连串声和喳喳声。
【繁殖习性】
于春季5月末至6月初开始营巢,巢位于水平枝上,巢内多用枯草茎、草叶等构成,并覆盖苔藓和地衣来进行伪装。每巢产卵数为2-4枚,孵化期和饲育期具体数据不详。
【外型辨识】
指名亚种Muscicapa dauurica sauurica与东南亚亚种称为poonensis,以及泰国亚种siamensis。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北灰鹟属于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主要繁殖于东北亚如日本、东北亚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迁徙时则南下至南亚如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如印尼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