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English name: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
Scientific name:Monticola gularis
【简介】
白喉矶鸫隶属于鵙科矶鸫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学名为Monticola gularis。中文名:白喉矶鸫。英文名: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别称:白喉石鸫、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鸫。
【外形特征】
雄性白喉矶鸫具有显著的蓝色头部与橙色的下体,自头顶延伸至翼羽均呈现钴蓝色,翼上具有醒目的白色斑块,下体呈橙色,且喉部位置有一块宽大的白色斑块。雌鸟相较于雄鸟,具有更棕褐色的背部及胸部,胸部具有深色斑纹,脸颊后方则有浅色的新月形斑纹,翅膀上的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白喉矶鸫偏好独居或成对活动,会栖息于树林中较高的树梢或岩石上鸣叫,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林下的地面或灌木丛中。繁殖期间,常常在靠近多岩石河流或河流两岸的原始森林或次生林中活动。
【鸣叫特征】
白喉矶鸫的叫声动听多变,具有上升式的长笛声,且合并有复杂音节的“chat-at-at”短促叫声,在飞翔时则会发出尖锐的“tsip”声。这些特性帮助它们在繁密的树林中觅食的同时,亦能够通过叫声沟通。
【繁殖习性】
白喉矶鸫在繁殖季节,雄鸟会在繁殖地周边区域内构建巢穴,选择挖空地面的凹陷处,或在岩石或树洞内筑巢,巢结构由草茎、苔藓以及树枝构成,配置简单又具有很好的隐蔽性。雌鸟负责孵化卵,通常每次产4至8枚卵,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晚成性,靠父母共同抚育,经过大约两周的成长便可以单独行走与觅食了。
【外型辨识】
需与分布于西藏地区的蓝头矶鸫区分,后者仅限于该区。主要区分在于白喉矶鸫在雄鸟喉部具有宽白斑,在雌鸟上部具粗黑鳞纹,但这两种分类学上的分歧为许多学者目前仍讨论未决的问题。
【物种区别】
需与分布于西藏地区的蓝头矶鸫区分,后者仅限于该区。主要区分在于白喉矶鸫在雄鸟喉部具有宽白斑,在雌鸟上部具粗黑鳞纹,但这两种分类学上的分歧为许多学者目前仍讨论未决的问题。
【保护状况】
全球数量估算并未确定,但在朝鲜,白喉矶鸫被分类为稀有物种。在中国,则大约估计每繁殖季有1,000到10,000个配对,以及约50到1,000只迁徙个体。俄罗斯的状况似乎相似。白喉矶鸫被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被归类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繁殖季主要分布于从贝加尔湖至中国东部(鄂霍次克海等),以及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地区的广大地域;到了非繁殖季节,多会南迁至中国南部与东南亚一带,包括缅甸、泰国和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