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fronted Falconet
English name:White-fronted Falconet
Scientific name:Microhierax latifrons
【简介】
白额小隼,英文名:White-fronted Falconet,学名:Microhierax latifrons。这种体型最小的猛禽长度仅14-17厘米,体重介于35-65克之间。
【外形特征】
雄鸟前额和头顶为白色,雌鸟则为红褐色,是此类小型猛禽中最易辨认的一种。白额小隼体型紧凑,体表呈现突显的蓝黑色光泽,侧面腹部和大腿外侧均为黑色,还拥有一块明显的黑色面罩,喉咙、脸颊以及胸部为白色,逐渐转为淡黄褐色至腹中部。尾巴呈现出纯黑色,肢体翅膀长度约占整个翼展的一半。
【生活习性】
白额小隼主要活动在低地森林边缘、林间空地、散落树木的耕地,甚至偶尔在红树林区被观察到。其狩猎行为通常是单独进行,主要以飞行中的昆虫为食,如蜻蜓、蜜蜂和蝉等,偶尔也会捕食小型鸟类。它们依赖于借助更高位置俯冲捕捉飞虫,之后返回栖木上的行为来食用猎物。
【鸣叫特征】
白额小隼的鸣叫声尚未系统性地详细记录,但推测应类似于其他小隼属成员的叫声,即一种摇曳的"kree-kree-kree"鸣声。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至6月或7月。它们会在原有啄木鸟或拟啄木鸟的树洞中筑巢,通常产下2枚卵。7月底,人们曾观察到成年雄鸟正在喂养完全成翼的雏鸟。
【外型辨识】
白额小隼与黑腿小隼共享部分地理分布。前者的前额白色或橙色和更浅的下体颜色是其显著特征。而黑腿小隼腹部和臀部颜色更深,尾巴底端有白色条纹,而白额小隼尾羽呈现纯黑色。
【保护状况】
白额小隼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的近危物种。总体估计其数量在15,000至30,000之间,具体到成熟种群约在10,000至19,999只。
【地理分布】
白额小隼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制在婆罗洲东北部,包括马来西亚的Sarawak和Sabah以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最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