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FALCONIFORMES > Falconidae > Micrastur > Barred Forest Falcon
Barred Forest Falcon

Barred Forest Falcon

English name:Barred Forest Falcon

Scientific name:Micrastur ruficollis

【简介】
斑林隼(学名:Micrastur ruficollis),又称Barred Forest Falcon,广泛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大部分地区。该种偏好在成熟的森林环境中栖息,尤其常见于亚马逊森林区域。

【外形特征】
体长31至39厘米左右,雄鸟体重144至184克,雌鸟稍重200至322克。有两种羽色:灰型和褐型,上体颜色多为暗灰至赤褐色,下体为白色带黑或灰色横纹,喉部渐变色从浅灰延至赤色,尾部全黑但有三条到四条白色横纹。眼圈为黄色到橙黄色,虹膜呈棕色或黄赭色甚至红色。

【生活习性】
偏好潮湿的热带森林,特别是高大的成熟森林、次生森林、潮汐沼泽森林以及长廊森林。猎物主要为小型鸟类、哺乳动物、蜥蜴、蛇、蛙类和大型蟾蜍,偶尔也会捕食水果。

【鸣叫特征】
冬季和繁殖期叫声单调,类似犬吠,重复发出"keyak"、"ark"等音,持续时间可达15分钟,在黎明前和雨中尤为明显。

【繁殖习性】
在危地马拉的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孵化期多在6月初,雏鸟离开巢穴发生在6月底至8月初。巢穴总是位于高树洞中,树的高度区间在10至30米,巢洞约81厘米深。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介于2至6枚,孵化期从33天至35天不等,雏鸟约需38天就能离巢。

【外型辨识】
该物种六个亚种包括:Micrastur ruficollis concentricus、Micrastur ruficollis guerilla、Micrastur ruficollis interstes、Micrastur ruficollis olrogi、Micrastur ruficollis ruficollis、Micrastur ruficollis zonothorax。

【物种区别】
斑林隼与细纹林隼(Micrastur semitorquatus)相似,但可通过独特的虹膜颜色、特殊体态特征和细致的尾部条纹加以区分;同时,从Detection的物种的分布范围与之重叠,通常能通过更长的尾部和暗橙色的面部皮肤识别区分开它与其他相关物种。

【保护状况】
斑林隼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被评为无危(LC)。同时,该物种也列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

【地理分布】
斑林隼分布范围广,从中美洲南部延伸至南美洲北部,穿越墨西哥南部直至阿根廷北部。在具体的部分森林地区内,该物种有高度忠诚的巢址意识,且倾向于长期固定配偶关系。在最近的科学研究中,发现其种群数量可能在缓慢下降,但是影响仍控制在有限程度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