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semann's Bristlefront
English name:Stresemann's Bristlefront
Scientific name:Merulaxis stresemanni
【简介】
斯氏须额窜鸟(Merulaxis stresemanni),也称为斯特雷泽曼须额窜鸟,属于雀形目窜鸟科,额窜鸟属。这种体型较大的鸟类,以其长尾和独特的前顶冠状前额而著称。
【外形特征】
斯氏须额窜鸟体长约19.5厘米。雄性全身呈石板灰色,雌性头侧及背部为石板色,下背、臀部和翼覆羽呈深棕色稍带有暗红褐色边缘,翅膀和尾上覆羽为灰石色,尾部为黑色,而下体则是较为鲜艳的亮锈红色,并伴随有暗褐色的侧边。幼鸟的翅膀和下背部有褐色斑点,下体从暗土棕色到红棕色,伴有淡暗条纹。
【鸣叫特征】
其鸣唱表现为由一组逐渐加速的下降音符构成,最终以低沉的颤音结束。
【生活习性】
斯氏须额窜鸟主要栖息在低海拔潮湿森林的边缘处,一般在地面活动,尤其是寻找地面昆虫猎物时。它们常常在倒木下或者阴暗的林下带翻找落叶堆,通过这种方式觅食。尾巴摆动行为明显,以帮助确定地面附近的猎物位置。
【繁殖习性】
一月时可以观察到雄鸟强烈的领地性鸣唱活动。雌鸟的生殖腺在五月初仍处于未发育状态。对于具体的繁殖习性,目前缺乏进一步详细信息。
【外型辨识】
与须额窜鸟相比,斯氏须额窜鸟体型较大,喙和脚相对更为粗重,身体后部也缺乏须额窜鸟特有的褐色斑块,雌鸟的下体颜色也更深,且鸣叫的音调更低。
【保护状况】
依据IUCN标准,斯氏须额窜鸟属于极危物种(CR)。
【地理分布】
该种仅分布于巴西巴伊亚州沿海一带,包括位于巴伊亚州和米纳斯吉拉斯州交界处的Mata da Balbina附近区域,以及米纳斯吉拉斯州东北部的Jequitinhonha河谷。历史上仅发现了不多于三份标本,近年来,在Mata do Passarinho保护区又重新发现了一些数量极低的个体,该保护区目前是其已知的最后生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