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headed Bee-eater
English name:Chestnut-headed Bee-eater
Scientific name:Merops leschenaulti
【简介】
栗头蜂虎(英文名:Chestnut-headed Bee-eater,学名:Merops leschenaulti),属于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的一种鸟类。其体长约18至20厘米,全身以绿色为主色调,蓝色点缀于臀部和下腹部。头部顶部、颈背呈现红褐色,脸颊和喉咙黄色,脸部有黑色眼纹,嘴喙长而弯曲,颜色为黑色。
【外形特征】
栗头蜂虎不仅具有亮丽的羽毛,头顶部、枕、上背呈亮棕色或红棕色,眼先、眼后和下额一线黑色,下背和翅表面辉草绿色,体羽紧密且鲜艳。虹膜呈现赤红色,嘴及脚则为黑色。幼鸟在羽毛色泽上更显暗淡,一般仅有胸带部分明显,喉下的棕栗色带部色较浅。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于林缘开阔地带和河流附近丰富的阔叶林中,在土壤质地较好的地方发现较多巢穴。这些区域提供它们捕食昆虫以及筑巢所需的条件。栗头蜂虎在空中捕食昆虫,尤其喜欢捕食蜂类,也能吃其他如甲虫、蜻蜓、象甲等。群体成员常在树顶或电线杆上驻足观察,并进行飞行捕食,同时伴随着具有颤音的鸣叫声。黄昏时它们常在树林中的树上或河边芦苇中过夜。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4月至6月期间,雌雄共同在河谷两岸的土壁上挖掘1至1.5米深,直径约为5厘米左右的隧道作为巢穴,巢室扩大至宽约20厘米、高约15厘米。每窝产卵数量通常为5至6枚,且卵呈白色,近乎圆形,孵化期约为20天,由雌雄亲鸟轮流孵化,雏鸟在此阶段还需要大约3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学会飞行和独立生活。
【地理分布】
栗头蜂虎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区域,从印度东部延伸至东南亚,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西北部和西南部、斯里兰卡、中国南部、越南、马来半岛北部、爪哇和巴厘岛等地。该物种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型辨识】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2016年,根据IUCN标准,栗头蜂虎被列为无危物种。然而,由于部分地区栖息环境的破坏和捕猎活动,这一状况可能会发生变化。目前,栗头蜂虎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