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eared Ground Sparrow
English name:White-eared Ground Sparrow
Scientific name:Melozone leucotis
【地理分布】
白耳地雀分布于中美洲的局部地区,涵盖墨西哥南部至哥斯达黎加北部的丘陵和高地,以及海拔500至2000米的地带。它们主要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遮阴咖啡种植园、次生林、大花园和灌丛边缘,喜欢在林下层和半开放的林地环境中活动。尤其偏好较为湿润的生境。
【外形特征】
白耳地雀体长约17.5厘米,体重约43克。其身体主要呈现橄榄棕色,背部没有条纹,而是覆盖着灰色的羽毛。头部为黑色,周围连着白色的环,眼睛后的部分有些独特的白色斑点。尤为突出的是颈侧的亮丽黄色斑块,背部为绿色。另外,喉咙和胸部的黑色斑块由淡红色灰色线条区隔,腹部主要为白色,两侧则是灰白色。幼鸟腹部偏黄,头部图案较为模糊。
【鸣叫特征】
该种类的白耳地雀发出的声音具有两种典型特点:一种是电气化的“tsip”音,另一种是雄鸟的歌声表现为爆炸性的吹口哨音“spit-CHUR see-see-see”。
【繁殖习性】
白耳地雀每年通常繁殖一次,每窝平均产下两枚白色带褐色斑点的蛋,孵化周期大约为12至14天,期间雄鸟和雌鸟共同对育雏负责。
【保护状况】
白耳地雀属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Least Concern)物种。这意味着其全球种群数量被认为是稳定的,并未造出灭绝的导致危机。然而,栖息地遭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仍然是白耳地雀面临的关键问题。广泛保护和维护这些地区有助于保持该物种的数量。
【外型辨识】
与普氏地雀相比,白耳地雀并没红棕色的冠部、棕色的上部或者白色的喉部。与白颈薮雀相比,白耳地雀相对较小,没有白色冠带和黄色喉部;栗顶薮雀体型更大,具有栗色的冠部更为显著以及白色的喉部。白耳地雀的一个地理亚种M. l. nigrior(黑胸斑更大),另一个最北端的亚种则为M. l. occipitalis,它带有灰色冠带、明显的黄色眉纹和非常小的胸斑。
【物种区别】
与普氏地雀相比,白耳地雀并没红棕色的冠部、棕色的上部或者白色的喉部。与白颈薮雀相比,白耳地雀相对较小,没有白色冠带和黄色喉部;栗顶薮雀体型更大,具有栗色的冠部更为显著以及白色的喉部。白耳地雀的一个地理亚种M. l. nigrior(黑胸斑更大),另一个最北端的亚种则为M. l. occipitalis,它带有灰色冠带、明显的黄色眉纹和非常小的胸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