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eyed Slaty Flycatcher
English name:White-eyed Slaty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Melaenornis fischeri
【简介】
白眼黑鹟(英文名:White-eyed Slaty Flycatcher,学名:Melaenornis fischeri),属于雀形目鹟科黑 oran属,是一种小型鸟类。主要栖息于中非和东非的高原地区。
【外形特征】
成鸟体色主要为深蓝灰色,头部、颈背及上体色调一致,翅膀和尾部漆黑光亮,边缘呈现出暗蓝灰色。下体为淡灰蓝,自腹部中央向边缘渐白。侧腹、臀部、尾下覆羽为淡蓝灰色,大腿区域颜色稍暗。此外,其下翼覆羽和腋羽呈灰白色,虹膜显深棕色,上喙尖端黑色,基部转为蓝灰色,而腿足呈黑色。雄性和雌性成鸟外观相似;幼鸟则没有明显的环眼圈,背部淡蓝灰色,上体烟熏色,头至背部有淡黄褐色斑点,胸部灰白,腹部有暗褐色新月形斑纹,尾下覆羽白色。
【鸣叫特征】
白眼黑鹟的鸣叫声高亢、清脆,声音轻快而甜美,主要鸣叫声为一串简单乐句,开头小音符“tsp”变化不大。另外它还发出刺耳、尖锐带有鼻音的“screescreet”叫声,以及警报时发出“tchuiskere cheeweet”。
【生活习性】
白眼黑鹟通常栖息于密集山地森林,以及林缘地带,常见于林地、村庄中的树木和基伍火山的Hagenia树林。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蚱蜢、蟋蟀、甲虫、夜蛾、蚂蚁、蜜蜂、苍蝇和白蚁等。偶尔也会捕食小两栖动物、爬虫动物,甚至吃一些小浆果。这类鸟通常成对或者家庭群进行觅食,持续到夜晚降临时才停止。觅食时会利用低枝上的位置静候附近飞虫,必要时会飞扑捕食或者在地面上捕捉昆虫。
【繁殖习性】
白眼黑鹟的繁殖季节因地理位置而异,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为2月、5月至6月和8月,而赞比亚和马拉维为9月至10月;在东非地区则全年均有繁衍的部分。繁殖巢一般有2-4个蛋;幼鸟孵出期需时12-13天,雏鸟期16天左右,待幼鸟独立后还将继续与父母共同生活至少四周时间。
【外型辨识】
白眼黑 oran主要栖息在海拔1350至338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在苏丹、乌干达和肯尼亚较为常见;在卢旺达和布隆迪相当常见。一般而言,这种鸟类主要分布于非洲中南部地区。
【物种区别】
白眼黑 oran与安哥拉黑 oran和灰黑 oran相比,更偏灰系色调且眼睛颜色更深。与灰 oran相比体型更大,且尾部更长,脸部图案不明显。作为亚种,toruensis的眼圈大多狭窄且不易见;nyikensis的上体羽毛颜色更深,眼圈较小却仍然可见;另一种亚种semicinctus的外观特性与指名亚种类似,差异在于白色眼圈在位置上前后略有分开。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