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ICIFORMES > Picidae > Meiglyptes > Buff-necked Woodpecker
Buff-necked Woodpecker

Buff-necked Woodpecker

English name:Buff-necked Woodpecker

Scientific name:Meiglyptes tukki

【简介】
黄颈斑啄木鸟,学名Meiglyptes tukki,是一种小型鸟类,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等地的低地和山麓地带原始森林及次生林中。

【外形特征】
体长约21厘米,重量在43至64克之间。雄鸟颊部及后方呈黑黄相间的条纹,耳羽后侧为大块黄白色或淡黄色斑块,头部为暗灰棕色或橄榄棕色,额头略显浅色或微红,喉部具有黑色与黄色的交错条纹。上体和尾上覆羽为暗橄榄棕色,翼羽偶尔带有淡红色边缘。下体为棕色,带有细窄的黄色条纹。雌鸟没有红色颊部,幼鸟的条纹更为宽大,喉部的暗色块边缘不明显,雄鸟幼鸟的颊部为微红色。不同亚种间存在一定的特征差异。

【生活习性】
黄颈斑啄木鸟栖息于低地和山麓地带的密布植被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偏好腐朽树桩的环境。个体通常单独或最多三到四只小群活动,偶尔也会加入混合物种群。主要以蚂蚁和白蚁为食,常常采用觅食技巧包括掠食、探查和啄食枯木获取食物。

【鸣叫特征】
黄颈斑啄木鸟发出连续的‘kirr-r-r’颤音,音调相对同类较高,但低于黄腰斑啄木鸟。此外,该种还会发出‘dwit’‘ki-ti’‘wick-wick-wick-wick’‘pee’等单音节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为2月至7月,黄颈斑啄木鸟在活树的腐木中或低处的树桩筑巢,巢高一般在1.5至5米之间。每次产卵2枚,双亲共同喂养幼鸟,具体孵化和离巢时间尚未明确知晓,但最长记录的寿命为5年3个月。

【外型辨识】
相比黄腰斑啄木鸟,黄颈斑啄木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无冠羽,显眼的黄色颈部条纹,以及不同的叫声和翅膀鼓动声。

【地理分布】
该种繁殖区域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以及婆罗洲。由于低地森林的大规模破坏,尤其是在苏门答腊,预计到2010年原始森林将大量消失,泰国和马来半岛亦面临严重栖息地的损失问题。

【保护状况】
该种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