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GALLIFORMES > Megapodiidae > Megapodius > Tanimbar Megapode
Tanimbar Megapode

Tanimbar Megapode

English name:Tanimbar Megapode

Scientific name:Megapodius tenimberensis

【简介】
(英文名:Tanimbar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tenimberensis)是一种鸡形目冢雉科的鸟类。它们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

【外形特征】
塔岛塚雉体型较大,体长在35至47厘米之间。其色彩较为暗淡,整体外观与鹧鸪相似。羽毛主要为棕橄榄色,背部偏栗色,腹部呈炭灰色;喙部为浅色,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为红色,而腿部为黑红色。

【生活习性】
塔岛塚雉生活在低地森林中。它们主要在地上活动,并以种子、果实和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与大多数冢雉一样,塔岛塚雉会使用沙子、落叶及其他有机碎片来筑巢,并利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热量来孵化卵。

【鸣叫特征】
塔岛塚雉的独特叫声为一系列悲伤的“kwak-kwak-kwak”或“kuu-kull-kuu”音符,这些音符间隔短而规律且响亮,可以在较远距离内传播。

【繁殖习性】
它们的繁殖特色在于筑巢行为和土堆孵化。塔岛塚雉使用沙子、落叶及其他有机碎片来筑巢,并利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的热量来孵化卵。

【外型辨识】
塔岛塚雉在外观上与橙脚冢雉(学名:Megapodius reinwardt)和暗色冢雉(学名:Megapodius Lophotis)存在明显区别。与橙脚冢雉相比,塔岛塚雉的冠毛更短,尾巴较短,腹部羽毛略偏淡,臀部和尾巴不显栗色;与暗色冢雉相比,其羽毛为灰棕色(而非黑色),且腿部为黑红色(不出现绿色或黄色痕迹),翅膀相对较长。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塔岛塚雉被列为易危物种。全球约有1000至10,000只塔岛塚雉个体,对应着大约670至6,700个成熟的个体。该物种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退化、转化以及过度猎捕和采集鸟蛋。

【地理分布】
塔岛塚雉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该群岛位于摩鹿加群岛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