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bar Megapode
English name:Nicobar Megapode
Scientific name:Megapodius nicobariensis
【简介】
尼柯巴塚雉(英文名:Nicobar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nicobariensis),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印度尼科巴群岛,体长37至43厘米,栖息于沿海森林的密林下层。它们展现出特有的筑巢方式和自立的幼鸟特性。
【外形特征】
尼柯巴塚雉体型较大,雄鸟体重在595至907克之间,雌鸟体重则在850至1021克之间。其羽毛主要呈灰色和橄榄色两种形态,雄性更常呈现橄榄色。头上有赤褐色的冠羽,面部裸皮呈红色。幼鸟头部及颈部为棕色,缺乏红色面部皮肤,下体则多为红棕色。Abotti亚种在羽毛上具有更深的色调,可能体型略小。
【生活习性】
尼柯巴塚雉在印度尼科巴群岛沿岸森林的密林底层生活中觅食。它们以蜗牛、种子、植物物质、昆虫及其他生物如Scarabus plicatus甲虫和Helicina zelebori蜗牛为食。为降解食物,它们还吞食沙子和碎石。夜间和早晨时,它们成对或群集活动。种群大小可从6到30只不等。
【鸣叫特征】
它们具有多种鸣叫声。领地鸣叫由雄鸟单独发出,声音响亮且传播远,持续约3.5秒。喉鸣颤抖的"woubwoubwoub"声和快速发出的"uhk"音符为觅食时种群间的交流成分。接触鸣叫为"ku-kukkukuk"声,它们在夜间也会进行鸣叫声交流。
【繁殖习性】
尼柯巴塚雉可在一年的任何时间繁殖,主要集中在旱季(11月至次年的4月)。它们筑建土丘作为繁殖巢穴,土丘由沙、树叶、珊瑚碎片等构成,最高可达240厘米左右。一群中最多可产20枚卵,通常由多只雌鸟组成,每对鸟共同抚养后代。幼鸟倾向于全身覆盖烟灰色羽毛,出生重量约55克。
【外型辨识】
尼柯巴塚雉分布至印度的尼科巴群岛,包括Tillangchong、Bompuka、Teressa、Camorta、Trinket、Nancowry、Katchal、Meroe、Trak、Treis、Menchal、Little Nicobar、Kondul、Great Nicobar和Megapode Island等众多岛屿。
【物种区别】
尼柯巴塚雉与菲律宾塚雉相对容易区分,尼柯巴塚雉下半部羽毛较偏棕色,腿与脚呈绿色至红褐色,而菲律宾塚雉则体色较深。它们成对或独立活动,有着独特的外观辨识。
【保护状况】
尼柯巴塚雉被视为受威胁物种,面临狩猎与栖息地破坏的威胁,尤其在生态开发加剧的区域。2004年的海啸导致两个岛屿种群灭绝,减少种群数量。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级别(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