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GALLIFORMES > Megapodiidae > Megapodius > Dusky Megapode
Dusky Megapode

Dusky Megapode

English name:Dusky Megapode

Scientific name:Megapodius freycinet

【简介】
暗色塚雉,学名:Megapodius freycinet,英文名为Dusky Megapode。主要栖息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和四王群岛的低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中。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约41厘米,覆盖着均匀的黑褐色羽衣。头部生有一些短、尖的灰褐色冠羽,裸露的面部呈红色,有深色的短脚,棕色的虹膜,以及暗棕色且带有黄色光泽的喙。性别外形相似,幼鸟则显得稍暗淡,面部羽毛更为丰盈。成鸟羽毛边缘呈现铅灰色,赋予了蓝灰色调。

【生活习性】
生活在低地森林,经常见单独或成对在地面上觅食。其栖息高度范围通常在100米至450米之间,也有记录在高达600米的地方存在。

【鸣叫特征】
这种塚雉会发出一种“keey-keey”的尖鸣声,有时紧跟着柔和的下降波动声“kwolooooor”。通常,在对鸣时是配对信鸽,并用歌声交互鸣叫。

【繁殖习性】
暗色塚雉在大土堆(巢)中产卵,这些土堆是用土壤、树叶、沙子、枝条等混合物堆积而成的,直径可达11米,高度接近5米。除了这些已知筑巢地点的信息外,关于其繁殖行为的详细信息尚未完全掌握。

【外型辨识】
与福尔斯特塟雉相比,暗色塟雉头部的皮质颜色不那么鲜艳,且没有肉垂和头冠。另一方面,它与瓦伊盖奥赭色Stripe-breasted Babbler的区别则是依靠头部羽毛的鲜明度、脸部是否有肉冠作为鉴定。此外,暗色塟雉与橙脚塟雉相比,体色更深,头皮颜色也非黄橙色,并且尾巴相对较短,但脚踝、趾柴和脚指较长。

【物种区别】
与福尔斯特塟雉相比,暗色塟雉头部的皮质颜色不那么鲜艳,且没有肉垂和头冠。另一方面,它与瓦伊盖奥赭色Stripe-breasted Babbler的区别则是依靠头部羽毛的鲜明度、脸部是否有肉冠作为鉴定。此外,暗色塟雉与橙脚塟雉相比,体色更深,头皮颜色也非黄橙色,并且尾巴相对较短,但脚踝、趾柴和脚指较长。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定,暗色塟雉的保护级别评为无危。它的地理分布区为摩鹿加群岛和四王群岛的一部分,主要栖息在低海拔潮湿森林与沼泽边缘。虽然这种鸟现在通常被认定为一个独特的独立物种,以前却被认为与多种塟雉合二为一。

【地理分布】
暗色塟雉主要栖息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和四王群岛的低地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