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GALLIFORMES > Megapodiidae > Megapodius > Melanesian Megapode
Melanesian Megapode

Melanesian Megapode

English name:Melanesian Megapode

Scientific name:Megapodius eremita

【简介】
红斑塚雉(英文名:Melanesian Megapode,学名:Megapodius eremita),属于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成年红斑塚雉体长约34至39厘米,重500至810克(雄鸟)或395至925克(雌鸟)。两性体型外观相似,区别在于雌鸟的腿及爪可能略显浅色,且爪子稍显亮丽呈棕色。幼鸟外形与成鸟相似,但背部、侧腹和腹部颜色更偏向棕色,前额和面部有裸露的红色皮肤,全身羽毛深色带灰色调,下翼有显著的灰色部分,极短的冠羽更为显著。

【生活习性】
红斑塚雉生活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如密林下层的开阔区域。它们特别偏好有深厚土壤、丰富的落叶和稀疏下层植被的地方,筑巢地点各有不同,有的靠近地热区或沙滩。该鸟种也现身于沼泽森林、山地雨林和次生林中。

【鸣叫特征】
红斑塚雉能发出奇特的颤音猫叫声,通常在清晨和傍晚最为活跃。叫声从高声开始,之后逐渐降低,形式为'ME-ow, meow'。

【繁殖习性】
红斑塚雉的繁殖季节为4月至12月,在6月至8月期间达到高峰。它们采用社群性巢穴筑造方式,利用地热区、日晒沙滩或腐烂圆木进行孵化。雌鸟通常独立完成挖巢,挖掘深度约88厘米、温度约33°C的巢穴。这些孵化地点一般宽可达25至90厘米,长30至90厘米。孵化期大约是一段时间为6至9周。

【外型辨识】
红斑塚雉与新几内亚灌丛雉容易混淆,但后者头部红斑区域更为广泛,具有的冠羽更大,且羽毛纹样更复杂。

【保护状况】
在IUCN的清单中,红斑塚雉被列为无危物种(LC,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红斑塚雉广泛分布在卡卡岛(新几内亚东北部北侧)、俾斯麦群岛至所罗门群岛(除去伦内尔岛和特莫图岛)。在新不列颠岛尤其普遍,在所罗门群岛数量较少,但在阿德米拉尔蒂群岛的路岛记录到数百个地热沙地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