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ine Megapode
English name:Philippine Megapode
Scientific name:Megapodius cumingii
【简介】
菲律宾塚雉 (学名:Megapodius cumingii),又称为 Philippine Megapode,是鸡形目冢雉科塚雉属的一种鸟类。该种分布于菲律宾、婆罗洲东北部和苏拉威西岛。
【外形特征】
菲律宾塚雉体型中等,成鸟体长31至44厘米,背部呈棕色,腹部呈蓝灰色,眼睛周围有裸露的红色皮肤。头部较短,羽毛主要为棕色,下腹部为灰色,喙呈黄色。幼鸟在眼睛周围有羽毛覆盖,且颜色较浅,头部及下腹部较成鸟稍显灰白。
【生活习性】
菲律宾塚雉主要栖息于丘陵和山区森林,也能适应沙滩森林、沿海灌木丛以及农田环境,常在250至2100米海拔的区域活动。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昆虫、蚯蚓、蜗牛、果实及种子等。面对威胁时,它们会选择快速奔跑并通过茂密的植被避难。
【繁殖习性】
该种全年均可进行繁殖,但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5月、11月和12月。一般情况下为一夫一妻制,雄鸟和雌鸟会共同筑巢,也有雌鸟单独进行的行为。在北婆罗洲、塔劳群岛和菲律宾大部分地区,它们选择在树木根部或树桩下挖掘巢穴,有时也会利用腐烂的树根或大树(例如Alstonia ranvolfia)作为巢位。
【外型辨识】
菲律宾塚雉与尼柯巴塚雉外观相似,但颜色更深,眼周和头部主要呈灰色。虹膜通常颜色为棕色,但也有特殊的颜色表现,例如在苏拉威西岛为橙黄色或在棉兰老岛为金棕色。雄性和雌性的面部皮肤颜色在成熟后各有不同,雄鸟更鲜艳,幼鸟较为淡些。
【物种区别】
菲律宾塚雉与尼柯巴塚雉外观相似,但颜色更深,眼周和头部主要呈灰色。虹膜通常颜色为棕色,但也有特殊的颜色表现,例如在苏拉威西岛为橙黄色或在棉兰老岛为金棕色。雄性和雌性的面部皮肤颜色在成熟后各有不同,雄鸟更鲜艳,幼鸟较为淡些。
【保护状况】
受到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为无危物种(LC)。但是,菲律宾本土的数量受到地域性的蛋收集、狩猎活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量似乎正出现轻微下滑。总数量可能在6700至67,000只之间,但该数字也在不断调整。
【地理分布】
菲律宾塚雉分布在菲律宾、婆罗洲东北部和苏拉威西岛。此类型在菲律宾境内的繁殖地以海岸线为主,偶有在内陆地区观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