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Macropygia > Barred Cuckoo-Dove
Barred Cuckoo-Dove

Barred Cuckoo-Dove

English name:Barred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unchall

【简介】
斑尾鹃鸠(学名:Macropygia unchall)属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分布广泛,大至喜马拉雅山脉,小至东南亚森林,常见栖息于茂密的林地,特别偏好次生性森林。体长约37-41厘米,高大而长尾。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羽色中的条纹:背部和尾部呈黑褐色,搭配棕栗色细横斑,与大多数人对绿色或灰色鸽子的认知有所不同。它们在太阳光下,头部和颈部的紫绿色光泽十分引人注目。

【外形特征】
雄性斑尾鹃鸠的喉部、下巴和喉咙呈淡黄色,带有紫色光泽,额头则呈粉灰色,之后头顶逐渐变为更浅的灰白色,并转而能够显示出绿色或紫色的亮彩。其胸腹部区域则呈现栗红色并带有光泽,进而过渡到呈浅蓝色的臀部,尾羽异于其他种类,有明显的宽黑边。相比之下,雌性个体会显得颜色略暗,颈项后方呈现青铜绿色光泽。幼鸟体色与雌鸟类似,但年轻的雄鸟体色更深一些。

【鸣叫特征】
斑尾鹃鸠会发出嘶嘶声般的类咕噜鸣叫声,这种声音可以被描述为“hu-whoOOow”,每1.5秒一次,通常因较为细腻而只附近能听见。

【生活习性】
它们分布于海拔从450米到2750米不等的茂密森林以及次生林,有时也会光顾花园与椰子种植园等有人造环境。当觅食时,斑尾鹃鸠会选择在树冠层觅食,偏好种子、果肉,有时也会低飞至地面捕食树叶等食物。居住时,这种鸟类通常是结成小对活动,每一群大约有10只左右。

【繁殖习性】
于春季繁殖季节,大量雄性斑尾鹃鸠会开始求偶,同时筑巢准备产卵。繁殖时间主要在每年的3月至7月,此时会筑造一个松散结构的基础巢。它们的巢通常由细枝和枯叶编成,栖息在地面2到8米高的地方,尽管这些巢十分脆弱,仍然能保护住数量较小,每窝1至2枚的略带光泽的白色或奶油色带有一点黄橄榄斑点的卵。孵化期约为15至16天,幼鸟需要经过大约19天的时间才能独立离巢。

【外型辨识】
与小鹃鸠相区别,斑尾鹃鸠体型特征显著,发光的绿色光泽显著更多和更耀眼,在尾羽上的条纹比较其中内侧尾羽上的次端斑显著不同。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斑尾鹃鸠已被纳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录。隶属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无危物种,也得益于其与众不同的标志特征和广泛的栖息范围,斑尾鹃鸠一直是亚洲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地理分布】
斑尾鹃鸠的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到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斯里兰卡、印度、南亚各国、中南半岛各国、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其分布于华南地区以及部分北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