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imbar Cuckoo-Dove
English name:Tanimbar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timorlaoensis
【简介】
塔宁巴鹃鸠(英文名:Tanimbar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timorlaoensis),为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曾被分类为帝汶姬地鸠鸽的成员之一,但系统发育研究显示它与红翅鹃鸠、印尼鹃鸠、菲律宾鹃鸠等物种更为密切相关。
【外形特征】
塔宁巴鹃鸠体长约44厘米,雄鸟头部呈金棕色至栗红色,带有轻微的黑色条纹。喉咙为浅麦黄色,颈部、上背、胸部和下体为浅金棕色,覆盖着黑色条纹,中部和尾部色调较深,伴有些许黑白条纹或斑点。翼羽呈深红棕色,混有黑纹和暗灰色斑点;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边缘为淡褐色,下翼则为栗色。尾下覆羽色调浅栗,尾羽为暗红色,最外侧羽对有轻微的黑色次端斑。虹膜为蓝灰色,周围有红色或橙色;喙为棕黑色,下颚尖端较浅;脚为棕红色或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类似,但胸部则主要呈红褐色,杂点和条纹较为淡色。幼鸟与雌鸟近似。各亚种在色彩上略有差异。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低地的森林、林地,以及种植园,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出现。由于食物和觅食习惯的相关资料尚不清晰,推测其主要是中下层树丛觅食。
【鸣叫特征】
塔宁巴鹃鸠常发出重复的两音节沙哑哨声,首音上升并放大,第二音下降,声响较为哀婉,如“woooOOp-wooo”。
【繁殖习性】
关于塔宁巴鹃鸠的繁殖行为,目前尚未有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与帝汶姬地鸠鸽相比,塔宁巴鹃鸠体型更大且上体颜色更深。它与红翅鹃鸠、印尼鹃鸠、菲律宾鹃鸠等物种联系更为紧密,而具体的物种界限因系统发育关系的复杂性,尚需深入研究予以明确。
【保护状况】
塔宁巴鹃鸠的地理范围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内,即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南摩鹿加群岛),且被认定为IUCN保护等级中的“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塔宁巴鹃鸠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塔宁巴尔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