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Macropygia > Philippine Cuckoo-Dove
Philippine Cuckoo-Dove

Philippine Cuckoo-Dove

English name:Philippine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tenuirostris

【简介】
菲律宾鹃鸠(学名:Macropygia tenuirostris),属于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大型鸟类。它们广泛分布于菲律宾群岛,特别是森林和次生林中。

【外形特征】
菲律宾鹃鸠体长大约为35.5至40.8厘米,体重通常在157至191克之间。成鸟的头部和颈部呈肉桂红棕色,背部、臀部、翅膀以及尾巴为深栗色,略带紫色。最外侧的三枚尾羽为亮丽的红棕色,并带有一条宽黑带纹。虹膜呈现黄色,眼周和喙基均为红色;喙呈现浅棕色,脚为鲜红色。雌鸟及其幼鸟在头部、翅膀和尾部的颜色上同样采用深棕色基底,但带有更多肉桂色或红棕色的边缘。幼鸟整体外观与成年雌鸟相似。

【生活习性】
菲律宾鹃鸠栖息于密林环境中,更偏好于多树的溪谷地带或其它多荫蔽的区域。它们主要以水果为食,常见于树林边缘或新清理的林地,有时也会在地面上觅食和饮水。菲律宾鹃鸠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会出现5至8只的小群体。

【鸣叫特征】
菲律宾鹃鸠的鸣叫声包括重复的拖长哨音并叠加两个较弱且较短的音符,这在近距离内尤为明显:"wuh...wuh....wUUw.....wuh..wuh...wUUw...",整个鸣叫持续约为1.6秒,第三和第四音符间有0.6秒的停顿,而后重复鸣叫的时间间隔约为3秒至4秒。

【繁殖习性】
菲律宾鹃鸠繁殖期间,雌鸟会在四月底做好产卵准备。已知的繁殖时间从三月至六月,但根据地理区域会有些许差异。这些种类的鸟通常在垂直的岩石峭壁深处建巢,并产一粒乳白色的蛋。

【外型辨识】
与其它森林中的鸠鸽相比,菲律宾鹃鸠在视觉上呈现出更深的色调和翅膀长度的扩展,且斑点相对较少。

【保护状况】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认证,菲律宾鹃鸠于1998年被评为无危物种。这归因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以及稳定的人口趋势。此外,该物种的总体数量估计超过10,000只,并且没有因任何形式的威胁而受到大规模影响。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包罗万象,从菲律宾群岛的多个地区,尤其是Batanes、Calayan、Luzon、Mindoro、Sibuyan、Palawan、Negros、Bohol、Siquijor、Mindanao和Sulu群岛,以及东亚境内台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