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usan Cuckoo-Dove
English name:Barusan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modiglianii
【简介】
巴鲁珊鹃鸠(Macropygia modiglianii)是一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岸的巴鲁珊群岛上的鸟类。该鸟全身呈深姜棕色,头部颜色略浅,并且在锡默卢岛上体型更大,胸部颜色更为深沉的红褐色。
【外形特征】
巴鲁珊鹃鸠体长30至37厘米,以丰富的红褐色为主,伴有胸部的紫褐色,并具有不明显的黑色条纹和粉色的金属光泽。眼睛内环的颜色为淡蓝色,外环为红色;喙呈乳灰色,脚为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是雌鸟缺乏颈部和胸部的金属光泽,后背的暗色条纹更为明显。幼年雌鸟的下喉区域的羽毛为黑色,中央拥有赤褐色的部分。不同亚种间的差异主要在于体型、颜色强度和条纹分布。
【生活习性】
巴鲁珊鹃鸠一般栖息于低地和丘陵森林,通常在中层和下层树冠活动,单独或成对存在。觅食和饮水时,它们会下到地面,活动范围涵盖了主林、高大的次生林、林间空地和小片开阔地。它们的飞行速度慢于印尼鹃鸠,且主要在较低的树冠层中觅食。
【鸣叫特征】
巴鲁珊鹃鸠通过发出“woo-woo-wooOOH”的三声系列咕咕声进行交流,在较远的地方,这种声音听起来像是一声升高的呼噜声。
【繁殖习性】
关于巴鲁珊鹃鸠繁殖的具体信息非常有限。然而,在爪哇和巴厘岛等地,筑巢似乎全年进行,而弗洛雷斯岛上的幼鸟孵化则集中在4月至7月之间。它们通常在小树上建造简单的树枝巢,并且每次会产一枚奶油色的蛋。
【外型辨识】
相较于印尼鹃鸠,巴鲁珊鹃鸠显得体型更大,胸部颜色更深,且拥有独特的叫声。
【物种区别】
相对于印尼鹃鸠,巴鲁珊鹃鸠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胸部颜色更深以及独有的叫声特征。
【保护状况】
巴鲁珊鹃鸠的保护级别尚未进行评估(IUCN: NE)。截至2009年,在弗洛雷斯链的阿拉克岛上发现了巴鲁珊鹃鸠。有报告指出,该鸟类在苏门答腊西方岛屿相对不罕见,但对其在锡默卢岛上的生存状态仍然存在疑问。而苏门答腊大陆的状况未知,可能只是一些迷鸟的存在。
【地理分布】
巴鲁珊鹃鸠主要分布于苏门答腊西边的岛屿,但不包括恩加诺岛。虽然在婆罗洲、爪哇、巴厘岛及弗洛雷斯岛的山林中较为常见,但需要进一步探索该种鸟类在锡默卢岛上的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