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Macropygia > Ruddy Cuckoo-Dove
Ruddy Cuckoo-Dove

Ruddy Cuckoo-Dove

English name:Ruddy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emiliana

【简介】
印尼鹃鸠,学名 Macropygia emiliana,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一种中型鸟类。它广泛分布于婆罗洲、爪哇、巴厘岛和弗洛勒斯岛等地。

【外形特征】
印尼鹃鸠身长约为30至37厘米,体色呈红褐色,胸部带有紫褐色并带有不明显的黑色条纹。其颈部和胸部有着粉红色的金属光泽,脸部偏黄色调,虹膜带有淡蓝色圈,并被红色所环绕;喙呈奶油灰色,脚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缺少颈部及胸部的粉红色光泽,而背部的暗色条纹更为明显;幼鸟喉咙下方的羽毛呈黑色底、红心状。

不同亚种在体型、颜色饱和度和条纹密集程度上有所差异,如亚种cinnamomea的羽毛颜色更加鲜明,呈现肉桂色。

【鸣叫特征】
印尼鹃鸠发出轻柔的“WHOOhuhuWHOOhuhuWHOO”等间隔音节,并伴有“huWOO, huWOO”两部分鸣叫声,尽管从远处可能难以听到清晰的音节。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低地和山麓森林、林地及种植园中,偶尔在开阔地带觅食。常见于1500米以下的地区,如爪哇的低地至1500米,婆罗洲至1000米,龙目岛400米至1520米,松巴哇岛300至1000米,弗洛勒斯岛从海平面至1200米。通常避开耕地,但在小巽他群岛会利用林木栽培。生活习性主要表现为地面觅食和饮水,多单只或成对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信息有限,但爪哇岛和巴厘岛全年都有筑巢现象,而弗洛勒斯岛则在4月至7月间筑巢。常在小树上搭建简单树枝巢,每次产一枚奶油色的蛋。

【外型辨识】
与体型较小的小鹃鸠相比,印尼鹃鸠体型更大、胸腹部颜色更深,并在栽培环境中更为罕见。雌雄之间的区分基于颈部和胸部的光泽差异,而幼鸟可以通过喉咙下方特有的羽毛图案来识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印尼鹃鸠被评为最不关注(Least Concern, LC)。

【地理分布】
印尼鹃鸠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周边地区;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及巴厘岛,同时包括龙目岛、弗洛勒斯岛等。它广泛分布于华莱士区,这是指传统上以华莱士线为界限,即棉兰老岛东侧海疆通过望加锡海峡达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的区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及东帝汶等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