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Macropygia > Enggano Cuckoo-Dove
Enggano Cuckoo-Dove

Enggano Cuckoo-Dove

English name:Enggano Cuckoo-Dove

Scientific name:Macropygia cinnamomea

【简介】
恩加诺鹃鸠(英文名:Enggano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cinnamomea)是一种分布极为有限的鸟类,仅局限于印度尼西亚的恩加诺岛及其附近岛屿。最初被视为红褐色鹃鸠的一个亚种,但由于独特的外部特征和生境偏好,被识别为独立的物种。

【外形特征】
恩加诺鹃鸠体长30-37厘米,羽毛呈暖棕色或红棕色。胸部带有明显的紫棕色,并有不显眼的黑色条纹;颈部和胸部带有一定的粉红色金属光泽,但这在雌鸟中不太明显。其眼睛带有淡蓝色的内环和红色的外环,喙呈奶油灰色,脚为紫红色。幼鸟与成鸟不同,其下喉部带有点状羽毛,中心为褐色。

【生活习性】
恩加诺鹃鸠栖息于原始森林、次生林、林间空地和边缘开阔地带,避免耕作地。它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飞行快速但不如小鹃鸠敏捷。该鸟多在地面上觅食和饮水。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声独特,通常表现为重复的拖长哨音,经常伴有较弱且较短的声音。鸣叫声在不同亚种中的表现也有差异,指名亚种(cinnamomea)的鸣叫声通常简单些,为两音节的“wuh..wUUw...wuh...wUUw...”。然而,部分亚种的鸣叫声会有三个音节,如“wuh...wuh....wUUw.....wuh..wuh...wUUw...”。

【繁殖习性】
关于恩加诺鹃鸠的具体繁殖习性记录较少。通常年末或者次年初开始筑巢,有的区域则全年不限。此鸟喜欢在小型灌木林中筑窠,每窝仅产一枚卵,形状为椭圆,颜色为乳白色。

【外型辨识】
与其他鹃鸠相比,恩加诺鹃鸠具有独一无二的‘鳞状’斑点外观,特别是胸部和背部。此外,其独特的鸣叫声也是一个明显的区别特征。

【物种区别】
与其他鹃鸠相比,恩加诺鹃鸠具有独一无二的‘鳞状’斑点外观,特别是胸部和背部。此外,其独特的鸣叫声也是一个明显的区别特征。

【保护状况】
IUCN 将恩加诺鹃鸠列为近危(NT)级别。该物种仅限于恩加诺岛,但2009年在弗洛雷斯群岛的阿拉克岛也有发现,表明其分布可能稍具跨度。然而,对其在小巽他群岛及苏门答腊岛的现状,人们知之甚少,虽然偶有目击记录存在。

【地理分布】
恩加诺鹃鸠生境偏僻,仅在印度尼西亚的恩加诺岛以及少量邻近岛屿上发现。2009年时,此鸟种态在弗洛雷斯岛被确认更新。在小巽他群岛的情况还不甚清楚,仅有一些零星的记录。苏门答腊岛上的分布则更为模糊,可能仅偶见迷鸟。总体而言,各国热带山区森林中相对常见于婆罗洲、爪哇、巴厘岛和弗洛雷斯岛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