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trained Nightjar
English name:Long-trained Nightjar
Scientific name:Macropsalis forcipata
【简介】
燕尾夜鹰(英文名:Long-trained Nightjar,学名:Macropsalis forcipata)是夜鹰目夜鹰科的一种鸟类。雄鸟拥有异常长的叉状尾巴,外部边缘为白色,尾羽长度通常在48至68厘米之间。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巴西东南部和阿根廷东北部的湿润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
燕尾夜鹰的雄性拥有壮观的长尾,整体为暗褐色,混杂着灰色和淡黄色的斑点。胸部装饰有大面积的红棕色斑块,较深的棕色附带红棕色条纹或斑点的翅覆羽,其他翼羽则为棕色,带有大胆而鲜明的红棕色和淡黄色斑驳。背部有沿肩胛骨延伸的淡色线条。雌鸟的尾巴较短,颜色更深,并且两性皆无翼上的白色标记。虹膜为棕色,喙和脚则是棕色。
【鸣叫特征】
燕尾夜鹰发出重复的、高音调的‘tsip, tsip, tsip, tsip’叫声,通常是由两性共同发出。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栖息在各种类型的森林和林地,包括次生林和森林边缘地带。于北部地区偏好山地森林。它们的活动范围从海平面到海拔1800米。燕尾夜鹰可能是一种留鸟,以昆虫为主食,通过在飞行中捕获空中或叶子上的昆虫,或在地面捕捉猎物来获取食物。人工光源吸引的昆虫也是其捕食对象。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可能出现在11月至1月之间,已记录的求偶行为最早发生在九月底。巢通常在植被的隐蔽处,例如苔藓或灌木丛下,无特别结构,蛋直接产在地上落叶中。雄鸟会通过张开喉咙、举尾形成明显的白色V字形进行求偶展示,也可能会在雌鸟身旁盘旋。雌鸟在白天独自孵化蛋,蛋为椭圆形,颜色为粉蓝色并带有栗色和淡黄色的斑点。若巢受到威胁,雌鸟将会进行自保诱骗动作。雏鸟出生时覆盖著灰白色绒毛,有着淡棕黑色的条纹。
【外型辨识】
燕尾夜鹰比剪尾夜鹰更大、颜色更深,且拥有更长的翅膀,雄鸟尾巴更加显著。与大燕尾夜鹰相比,燕尾夜鹰体型更大,但肩部的图案及喉咙色带更显淡。和小燕尾夜鹰相比,燕尾夜鹰体型更大,色彩更为生动,肩部和颈部的图案更加明显,雄鸟的尾羽白色边缘更突出。
【保护状况】
IUCN将其保护等级列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燕尾夜鹰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巴西东南部(从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埃斯皮里图圣多州向南至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巴拉那、圣卡塔琳娜和里奥格兰德杜苏尔州);阿根廷东北部的米西奥内斯省;以及在巴拉圭也有所分布。尽管之前认为相对稀少,但该种目前在某些区域中被认为是常见的,特别是在巴西东南部的巴拉那州和圣保罗地区。在阿根廷东北部的米西奥内斯省也变得更为常见,并且似乎在逐步扩增其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