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tailed Kite
English name:Square-tailed Kite
Scientific name:Lophoictinia isura
【简介】
方尾鸢(学名:Lophoictinia isura)为鹰形目鹰科中的唯一物种,于1847年由德国博物学家约翰·雅各布·考普命名为Lophoictinia isura。成年方尾鸢体长约50-56厘米,两性体形有细微差异:雌鸟体形比雄鸟大8%,体重重25%。
【外形特征】
成年方尾鸢的翼展为131-146厘米,体重为501-680克。其面部呈奶油色,颈部红褐色并带有黑色条纹。上体颜色深邃且有浅色斑点;下体呈现红褐色并有黑条纹。尾部具有方形轮廓,并在底部带有一条深色带。虹膜淡黄褐色,喙和腿为白色至奶油色。腹部由白色羽毛覆盖,羽毛呈灰褐色。
【生活习性】
方尾鸢栖息于广泛的区域,包括开放的硬叶林、林地边缘以及城市绿化地带。它们常在水体附近寻找食物。翼展宽大,常常进行盘旋飞行,会在觅食时悬停在空中。食物范围广,不仅包括小型鸟类、鸟蛋及雏鸟,还有昆虫、爬行类、哺乳动物等。
【鸣叫特征】
方尾鸢的叫声特点是短暂尖锐和高音嘶哑,用于领地表达与求偶展示,多仅在巢旁听见。
【繁殖习性】
方尾鸢每年繁殖一次,通常在7月至12月期间。雌鸟负责布置材料构筑巢穴,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为37至42天。幼鸟大约在孵化后的59至65天内才能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成年方尾鸢与幼鸟在外形上有明显区别。幼鸟面部颜色较为鲜红,上体有明显的红褐色边缘。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方尾鸢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并受CITES II保护。尽管它们的范围广泛,但由于栖息地减少及非法采集鸟卵等问题,其数量可能少于1万只。保护活动的重点是维护现有的栖息地条件以及教育公众不要非法采集鸟卵或捕猎。
【地理分布】
方尾鸢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大洋洲的广阔区域,特别是东部的广泛林区。在澳大利亚人口稀疏的中部地区,方尾鸢的数量稀少。繁殖群体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与沿着海岸线地区以及其他适合它们生活环境的内陆河流或水体附近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