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rumped Mannikin
English name:Yellow-rumped Mannikin
Scientific name:Lonchura flaviprymna
【简介】
黄尾文鸟,学名为Lonchura flaviprymna,是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一种鸟类。这种特有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金伯利地区和西北部的北领地。
【外形特征】
黄尾文鸟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约为12厘米,体重介于10至13克。该鸟头顶、颈背至喉咙呈现淡褐色,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浅色兜帽。羽毛颜色主要由背上的赤褐色、臀部的黄色调组成,背部和翅膀也呈现一致的赤褐色。尾部特征特别,上尾覆羽为明显的金黄色,尾羽棕色,边缘则显现稻草黄色。胸部呈粉褐色,腹部颜色略浅,呈稻草黄色。双腿呈黑色。其虹膜深褐色,眼周一圈灰白色,喙和腿均为银灰色,雌雄鸟体色相似,幼鸟则呈现出更单调的颜色,上体为单一棕色,下体淡褐色,尾下覆盖灰褐色羽毛。
【生活习性】
黄尾文鸟主食为半熟到成熟的草籽。其栖息特点为主要在季节性的水边湿地和灌木草地中活动,会因降雨季节的波动而改变栖息地位置。在夏季1至4月进入繁殖期。
【鸣叫特征】
黄尾文鸟最常发出清脆似铃响的“teet”声,伴随有柔和的“weeee”声。其特质鸣声由一系列极有节奏的点击声、短促的“tweek”音、拉长的“weee”声组和以一系列短促的“tchuk, tchuk”声结束。
【繁殖习性】
黄尾文鸟在夏季1至4月间进入繁殖期。雄性在求偶舞蹈中的表现尤为独特,会扭动腹部,低头面对雌性,边演唱边跳跃,逐渐靠近对方。最终两只鸟可能互相倾斜身体,像是在相互鞠躬。这种亲密行为之后,它们会恢复到直立状态,随后雌雄共同孵化蛋。巢为隐秘的椭圆形,采用绿色草地为主要建筑材料内部铺设柔软而细腻的植物碎片,安置在高草或芦苇之中。每窝蛋通常有4-5个,孵化约12至14天。
【外型辨识】
成年黄尾文鸟可以通过与其他文鸟属种不同的颜色组合(尤其是臀部的黄色)进行区分。幼鸟可能与栗胸文鸟及画眉文鸟混淆,但后者上身有均匀的棕色色调,而前者耳部则有深色阴影。
【保护状况】
黄尾文鸟的数量相对稳定,但由于某些地区的活动范围有所扩大,特别是在干旱季节减少了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活动,而增加了对澳东北部金伯林草原的扩展。保护类别为无危(IUCN),但在特定区域内可能存在被栗胸文鸟替代的趋势。
【地理分布】
黄尾文鸟广泛栖息在亚热带至热带红树林、湿地、以及生长茂盛的草地,具体活动区域包括内陆和沿海地区。在金伯利地区及北领地底部,特别是在奥德河湿地和稻田区域,黄尾文鸟最为常见。当地农业特别是稻田的建立,可能是导致其数量增加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