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Locustellidae > Locustella > River Warbler
River Warbler

River Warbler

English name:River Warbler

Scientific name:Locustella fluviatilis

【简介】
河蝗莺(英文名:River Warbler,学名:Locustella fluviatilis)产自欧亚大陆,属于雀形目、蝗莺科和蝗莺属。这种鸟以河流附近的密集植被为栖息地,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南部。

斑背大尾莺(学名:Megalurus pryeri)是东亚特有的鸟类,属于鶲科大尾莺属。据IUCN评定,该种为濒危物种。在全球,仅在中国(含香港)、日本、韩国和蒙古国有分布记录。中国的首现记录是在湖北武汉和辽宁朝阳。

【外形特征】
河蝗莺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约长14厘米,体重13-19克,迁徙前可达23克。
斑背大尾莺体型中等,主要特征为背部橄榄黄色,胸部与腹部为白色,上表面深棕色且带有黑色斑点。

【生活习性】
河蝗莺偏好于靠近水源的密集植被区生活,如沼泽、草地灌木丛、荨麻丛和长有杂草的草地。迁徙期间,它们利用雨后生长的植被。
斑背大尾莺喜欢在芦苇沼泽地带活动,平时在密密麻麻的芦苇丛中飞翔或于苇梢上驻足。

【鸣叫特征】
河蝗莺的鸣声高且震颤,类似昆虫发出的“dzi-dzi-dzi-dzi-dzi-dzi..”连续音,接触报警声则为尖锐的“phit”,且会重复发出。
斑背大尾莺的叫声为低音的“djuk-djuk-djuk”,在炫耀飞行或掠过芦苇时发出。

【繁殖习性】
河蝗莺在靠近水边的密集植被中筑巢,巢通常建在苔藓层或地面上,在苔藓层中筑巢更是常见。一窝产卵5至7枚。
斑背大尾莺雌雄共同承担育雏任务。巢主要由枯芦苇和叶组成,筑在沼泽地靠近水面的位置。斑背大尾莺卵为乳色,钝端有微小的黄褐色斑点,通常产蛋数量为6枚。

【外型辨识】
河蝗莺背部为单一的暗橄榄褐色,上体无条纹,尾长,尾下覆羽宽大,翼尖呈锐角形状。头部淡色眉纹明显。
斑背大尾莺遗传研究显露,对比传统分类系统中的大尾莺属划分,斑背大尾莺与蝗莺属的亲缘关系更近。

【物种区别】
河蝗莺胸部带有条纹,上体颜色呈现更深的橄榄色。斑背大尾莺主要特征为背部橄榄黄色,胸部与腹部为白色,上表面深棕色且带有黑色斑点。
尽管部分个体的尾下覆羽可能减少,使其外观更接近鸲蝗莺,但通常河蝗莺还保留着条纹胸部和较深橄榄上体。

【保护状况】
河蝗莺在IUCN中属于无危级别(LC)。根据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估计欧洲(不包括俄罗斯)的河蝗莺数量约在352,000至448,000对。
斑背大尾莺的数量锐减,威胁其生存的因素包括人为干扰、栖息地破坏以及环境变化等。

【地理分布】
河蝗莺繁殖于欧洲中部和东部直至西伯利亚西南方和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并在冬季迁徙至非洲南部和东南部。
斑背大尾莺在中国(含香港)、日本、韩国和蒙古国有分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