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Bush Warbler
English name:Taiwan Bush Warbler
Scientific name:Locustella alishanensis
【简介】
台湾短翅蝗莺(英文名:Taiwan Bush Warbler,学名:Locustella alishanensis)是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的一种特有鸟类。它主要生活于台湾岛的山脉地区,是一种典型的隐秘型鸟类。
【外形特征】
台湾短翅蝗莺体型中等,长度约14厘米,体重约10克。它的身体呈现一种均匀的暗淡棕褐色,耳羽、脸颊、头顶以及整个上体(包括翅膀和尾部)没有红褐色的光泽。它有一个淡黄白色的眉纹,从眼睛上方延伸到上后方逐渐变淡。咽喉为白色,有可变的淡棕色斑点,集中在下方中央。胸部橘灰色,腹部中央白色,两侧则为较暗的褐色。角膜中等棕色,喙呈黑色或暗灰色,脚趾为浅灰色,长度适中而强壮。
【生活习性】
台湾短翅蝗莺栖息于海拔1200至3000米间的竹丛、灌木丛和草丛中,冬季时会下迁至500至1000米较少植被覆盖的区域。由于它倾向于隐藏于底下的草丛和灌木树叶中,因此不易观测到,但也因其特殊的声音易于被听出。
【鸣叫特征】
台湾短翅蝗莺的叫声独特,可以发出一连串清晰响亮的单调音符,每个音符以2至3个咔哒声作结,重复速率约为每秒2次,类似于机械的笛音或电报声。“滴…答答、滴…答答”或“几毕、几毕”是其经常听到的鸣叫声。叫声粗糙且急促,“ksh ksh ksh”。通常这些声音是在繁殖季节最能听见的,这时它们的叫声非常频繁。
【繁殖习性】
该鸟类的繁殖活动通常在5月至6月间开始,可能持续至8月。它们会将巢建在草丛中,通常每窝产两枚卵。巢构造简单,利用干草或类似材料筑成,形状似杯。
【外型辨识】
在与强脚树莺和黄腹树莺等其他物种进行比较时,台湾短翅蝗莺由于体型更大,整体颜色更暗淡,没有鲜明的对比性眉纹而显得独特。
【保护状况】
台湾短翅蝗莺被列在具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交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之中,IUCN物种红色名录对它的保护级别评定为无危。它特别分布于台湾中部和东北部的核心山脉区域,与周边地区相对隔离。
【地理分布】
历史学名有提供相关系谱信息:此物种在初始分类中被认为是高山短翅莺的一个亚种,但后来在2000年独立出来,濒危物种名录进行更新后,于2022年被重新命名为台湾短翅蝗莺。另外,它现在属于Locustella属(蝗莺属),与形成类似自然声响的其他蝗莺科鸟类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