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Liocichla
English name:Taiwan Liocichla
Scientific name:Liocichla steerii
【简介】
黄痣薮鹛(学名:Liocichla steerii),是雀形目噪鹛科薮鹛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最早由英国鸟类学家斯文豪于1877年基于美国鸟类学家史蒂瑞在台湾收集到的标本进行描述和发表了,种名steerii正是为了纪念这位重要贡献者。
【地理分布】
黄痣薮鹛为台湾特有种,主要分布在该岛海拔介于1000至2800米的山区。它还被称为“番薯鸟”,因为常活动于山地林缘的番薯园。
【外形特征】
体长在17至19厘米之间,平均体重约为32克。体形呈橄榄黄色,冠部为深灰色,侧眼周围有黑色轮廓,背部为灰棕色,肩部呈现温暖棕色,臀部偏灰。尾羽暖灰色,具灰石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飞羽边缘为黄橄榄色,末端黑色,次级飞羽外缘为鲜红色。脸部和下颌到脸颊的前部显橙黄色或黄色,眼先斑斜向椭圆形。面颊、喉部和胸部为石板灰色,胸腹部呈黄橄榄色。尾巴下方羽毛呈现黑色,但紧接其上的尾下覆羽却为橄榄黄色。虹膜深棕色,眼周皮肤为淡蓝灰色,喙为黑色,腿肉褐色。雌雄鸟在外观上基本一致,但雌鸟体型稍小,眼斑相对较小。
【生活习性】
黄痣薮鹛栖息在阔叶林和果园的下层,喜欢茂密的林区。这种鸟并不特别警惕,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结成小群体。特别是在冬季时,这些鸟可能会依赖游客丢弃的食物生活。它们的高度通常在2米以下,多数情况下在不足4米的植物上寻找低矮植被或阴湿地面的食物。
【鸣叫特征】
黄痣薮鹛具有多种鸣叫类型:领地鸣叫,雄鸟发出“tssi, ti-wúu”或“tswi, ti-wúu”声;雌鸟的回应更悠长,发出“huí-dididu dzdzdzdz”或“swíya-swíyu jrzz-jrzz-jrzz”的声音。此外还有报警声、争斗声、逃离声、求救声、社交声以及雏鸟的乞食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2年评估),黄痣薮鹛被列为无危物种(LC)。同时,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黄痣薮鹛栖息地覆盖高海拔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适应多种环境。
【发现历史】
1873年,史蒂瑞博士首次发现并采集到该物种,经过罗伯特·斯文豪的鉴定,正式命名为Liocichla steer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