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ailed Godwit
English name:Bar-tailed Godwit
Scientific name:Limosa lapponica
【简介】
斑尾塍鹬(学名:Limosa lapponica),又名斑尾鹬,属于鸻形目、丘鹬科、塍鹬属的鸟类物种。这种候鸟体型较大,以较长且微向上翘的双色喙著称。其独特的外貌及复杂的生活习性,使其成为鸟类学家和生态学家广泛关注的对象。
【外形特征】
斑尾塍鹬雄性成鸟在繁殖季节表现出深砖红色的腹部和胸部,而雌鸟为较淡的橙色。非繁殖季节,两性均呈现灰褐色的羽毛,并带有更为暗淡、带有羽轴纹的体羽和白色的腹部。它的体长约为37至39厘米,重200至720克,且其翅膀长而均匀,尾部具有黑白相间条纹,腿色呈现浅青灰或绿色,喙尖呈黑色,基部粉色。幼鸟在非繁殖季节的羽色与成鸟相似但显得更暖色调,胸部和侧翼有细腻纹理。
【生活习性】
斑尾塍鹬偏好沿海环境,择选滩涂和潮间带作为觅食场所,它们用长而弯的喙插入泥水中探食,并摄取大量甲壳类、蠕虫、昆虫和植物种子。春季迁徙时常见雄性边飞边炫耀飞行,并与其他同类混群迁徙。这种惊人的迁徙行为,如从阿拉斯加迁徙至澳大利亚,历时超过8天的非停靠连续飞行,创造了鸟类不间断迁徙的记录,达11,000公里以上。
【繁殖习性】
该物种在西伯利亚、堪察加和阿拉斯加等地苔原带与塍脊草丛中营巢,通常产3至5颗卵,每颗卵呈橄榄色或绿色,并具有深色斑点。孵化过程约需21天,由雌雄轮流参与孵化及雏鸟抚育。
【外型辨识】
斑尾塍鹬与黑尾塍鹬最为相似,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斑尾塍鹬的尾部有黑白横纹,且缺少白带。该物种雄性较雌性体型小,喙部较短且深色部分更长。
【保护状况】
IUCN将斑尾塍鹬列为近危物种(NT),这反映了因种种原因造成的种群减少趋势。为确保其种群健康,保护活动已在多地开展。
【地理分布】
斑尾塍鹬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西北部,越冬于南非、印度次大陆、东南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在中国境内的主要记录集中在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它们经常以家族或小群形式出现。春季迁徙路径大多在4月至6月之间,秋季迁徙则集中在9月至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