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Furnariidae > Limnoctites > 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
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

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

English name: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

Scientific name:Limnoctites sulphuriferus

【简介】

黄须针尾雀(学名:Limnoctites sulphuriferus),英文名:Sulphur-bearded Reedhaunter,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直嘴芦雀属。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5至16厘米,羽毛以橄榄棕色为主,具有显著的白色眉纹和灰白色面部,伴随灰色条纹。翼部较大和中等覆羽呈现出浅红褐色,与深褐色的初级和次级飞羽形成对比,外侧飞羽则更偏红褐。结构渐尖的尾羽中,中央尾羽较长且呈褐色,外侧飞羽则更偏红褐。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黄色的喉部斑块,胸部白色并带有细微灰色条纹,腹部白色,两胁和下尾覆羽覆淡赭色。虹膜颜色从白色带红到橙粉色,上喙黑至黑棕色,下喙则为粉白色至白色,趾爪颜色介于绿灰色至淡橄榄绿色之间。雌雄外观相似,幼鸟颜色较暗,喉部和胸区无黄色羽毛,胸部无条纹。

【生活习性】

黄须针尾雀全年分布于南美洲特定区域,偏好栖息在具有高大挺拔水生植物的淡水沼泽及周边灌木丛。其饮食主要由节肢动物组成,通常以个体形式或成对方式觅食。

【鸣叫特征】

黄须针尾雀鸣唱始于高音调颤声,持续约2.5至3.5秒后,为一股迅速的嘶哑音符串,其中一个逐渐减弱和停止。通常是这样的教音:“d-d-d-r-r-i-i-, dirip, dirip, dirip, drip-drip-dreeuw-dreeuw”。有时会加入下滑高音颤音。

【繁殖习性】

黄须针尾雀在南半球的春夏季繁殖,一般以单配偶制进行。繁殖巢通常由芦苇和植物纤维构成,位置离水面不远处,或在泥地上。每窝产卵数量为2至4个,通常为3个。然而,孵化期、雏鸟离巢时间及亲鸟照顾的具体细节目前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黄须针尾雀特别以黄色的喉部斑块和独特的鸣唱模式来识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评估,黄须针尾雀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尽管其种群数量未明,但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需求和所面临的湿地栖息地威胁,其种群数量可能在减少中。该种栖息于阿根廷的两个保护区以及巴西南部(如Rio Grande do Sul)、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的淡水沼泽和周边灌木丛环境。

【地理分布】

黄须针尾雀广泛分布于南美多个国家,主要栖息于巴西的Rio Grande do Sul、乌拉圭全境、阿根廷东北部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