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guelen Shag
English name:Kerguelen Shag
Scientific name:Leucocarbo verrucosus
【简介】
克岛鸬鹚(学名:Leucocarbo verrucosus),又称为凯尔盖朗鸬鹚,是一种分布于南印度洋凯尔盖朗群岛的特有种鸟类。这种鸬鹚以其独特的粉红色脚蹼、橙黄色的疣状额瘤和蓝色眼圈而闻名,但其翅膀上没有白色条纹。
科岛鸬鹚(学名:Leucocarbo melanogenis)主要以南极沿岸为栖息地,适应于极端气候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克岛鸬鹚长约65厘米,体重范围为1700至3300克,翼展约110厘米。头部具有细长的竖立羽冠,顶部可见深黑色带有蓝绿色光泽的羽毛,从头顶延伸至脸颊区域。头部和背部均呈黑色,带蓝绿色光泽,有时可见细白绒毛。肩部及上翼羽毛中性偏青铜绿。腹部和颈部下部主要为白色。
科岛鸬鹚的体长在68至76厘米之间,翼展超过1.24米。它们的羽毛呈现黑白分明的色彩:背部和尾巴为黑色,而颈部和胸部则为白色。此外,眼睛周围具有裸露的蓝色皮肤,形成一个特别明显的眼圈。
【生活习性】
克岛鸬鹚主要在夏天于海藻丛中觅食,以鱼类和海胆为主要食物来源,偶尔在船只旁水面觅食。它们通过追逐潜水的方式捕食,夏天时可以组成由几百只鸬鹚的线性群体依次潜水和浮出水面。
科岛鸬鹚适应于南极沿岸的极端气候,用其长而钩状的嘴捕捉鱼类。它们生活在冰山与南极海岸上,经常低空掠过水面。潜水捕鱼时,它们会用它们拥有进化优势的翅膀与脚蹼来帮助划水。捕猎成功后,它们会在水面上止步休息,随后吞咽猎物。
【鸣叫特征】
克岛鸬鹚发出类似柔和呼噜声的声响,常见于觅食和社交场合。
科岛鸬鹚未提及具体的鸣叫特征描述。
【繁殖习性】
克岛鸬鹚的繁殖季节通常在9月至翌年1月,高峰期在10月至11月。它们一般以小规模繁殖群落的方式繁殖,每群包含3到30对繁殖对,在库尔贝特半岛和圣女贞德半岛则形成多达400个巢穴的大型繁殖区域。
科岛鸬鹚通常在岩石上筑巢,巢由泥和海草制成,两性共同参与营巢和抚育雏鸟。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约为五个星期。孵化由双亲共同负责,喂养雏鸟时,亲鸟会将储存的鱼肉从喉咙喷发出以供小鸬鹚啄食。
【外型辨识】
克岛鸬鹚具有以下特征:粉红色脚蹼、橙黄色的疣状额瘤和蓝色眼圈。繁殖期后,额瘤变小且颜色转为淡橙色,眼圈转为较暗的蓝色。面部皮肤(非眼圈)为黑色,黄棕色掌状突出物位于嘴角和下颌基部。
科岛鸬鹚具有以下特征:背部和尾巴为黑色,而颈部和胸部则为白色;眼睛周围具有裸露的蓝色皮肤,形成一个特别明显的眼圈。喙基至眼先之间具有一块醒目的淡橙色肉冠。
【物种区别】
克岛鸬鹚与其他蓝眼鸬鹚区分开来是由于其较小的体型与更大的黑色头部区域,以及通常无白色上体和翅膀及背部无白色条纹。其繁殖季节时,特别明亮和突出的额瘤类似于L. a. albiventer,并且喙基周围面部皮肤倾向于更亮的黄色素调。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分类,克岛鸬鹚属于无危级别(LC)。该物种仅在印度洋南端的凯尔盖朗群岛繁殖。
科岛鸬鹚未提及具体的保护状况描述。
【地理分布】
克岛鸬鹚仅在印度洋南端的凯尔盖朗群岛繁殖。
科岛鸬鹚主要分布于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南极半岛等大的岛屿,如南设得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克罗泽群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