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zet Shag
English name:Crozet Shag
Scientific name:Leucocarbo melanogenis
【简介】
科岛鸬鹚,又称Crozet Shag(学名:Leucocarbo melanogeni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这种独特的蓝眼鸬鹚分布于南大西洋的克罗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以及玛丽恩岛。
【外形特征】
科岛鸬鹚的成年鸟体长约为70厘米,翼展接近1.25米。头部和上身有光泽,其中背部呈现黑绿色光泽,腹部则为纯白色。头部和颈部均为黑色,并在耳部下方有略微的白色区域。繁殖期特有头部竖起的羽毛冠,蓝色的眼周皮肤,以及位于鼻基和喙前端间的桔黄色鼻肉冠。雄性经济而锋利的嘴部有沟槽,顶部有一个钩以提高捕鱼效率;喙下方有囊可存储鱼肉。脚呈深位后置,有助于水下行动。
【生活习性】
科岛鸬鹚栖息于南极海域,尤其倾向于在近岸水域觅食,例如玛丽恩岛的海岸线不超过400米,而在克罗泽群岛的觅食范围可能达到离岸6公里的大陆架。食物以底栖生物为主,如鱼类(尤其是南极鳞鱼)、甲壳类、章鱼、鱿鱼、多毛虫和海参。捕食主要通过潜水完成。
【鸣叫特征】
雄科岛鸬鹚常发出重复的'heh-heh-heh'或'egh-egh-egh'的声音。繁殖展示期间,雄性有时会发出嘶嘶声或威胁性拉长音'whaaah';而雌鸟则会在展示时发出嘶嘶声。
【繁殖习性】
科岛鸬鹚的繁殖季节视岛屿而异,通常在每年10月至2月进行。繁殖鸟有时单独行动,或者以小群方式繁殖。鸟巢往往用植物物质和泥土建造,置于裸露的地面或植物丛中。每窝通常产2-3枚卵,孵化期为27-32天,幼鸟出生时全身覆盖灰色绒毛,离巢天数为50-63天,孵化成功率在45%-62%之间,总体繁殖成功率介于31%-39%。
【外型辨识】
科岛鸬鹚与蓝眼鸬鹚属的其他物种存在相似性,但通过综合考虑大小、头部侧面的颜色、胸部白色区域的大小、喙的长度、面部皮肤颜色及大小等细微差别,可以将它们区分开来。可以将之和紫冠雉进行对比,二者面部图案相近,黑颜色不延伸至喙下。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科岛鸬鹚被列入“未予评估(NE)”类别。总数约1200对,在爱德华王子岛自1984年以来数量下降超过一半,而克罗泽群岛和玛丽恩岛的种群则保持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科岛鸬鹚主要分布范围为克罗泽群岛、爱德华王子群岛和玛丽恩岛。在克罗泽群岛约有810对分布,而在其它地区,则从1984年后有数量下降现象。总体而言,其生存范围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