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 Shag
English name:Rock Shag
Scientific name:Leucocarbo magellanicus
【简介】
岩鸬鹚,学名Leucocarbo magellanicus,是鲣鸟目鸬鹚科蓝眼鸬鹚属的鸟类。主要分布于智利中南部至合恩角及福克兰群岛的沿海地区,冬季时可见于巴西沿岸南部。这种黑白对比鲜明的海鸟,以独特的红色眼圈为特征,在岩岸边筑巢繁衍。
【外形特征】
岩鸬鹚体长约66-71厘米,翼展达92厘米,体重在1330至1680克之间。成鸟头部、颈部以及背部到尾羽覆羽和大腿均为黑色,带有紫色或绿色光泽。此外,耳廓后方有一块白羽形成的斑块,而喉前部则呈现出受限制的白色区域,当进入非繁殖季节时,这一区域可能延伸到上前颈。其虹膜在最亮时为红色,非繁殖季节则逐渐变为深栗色。脸部呈现红色,并从额头两侧延伸至喙基与下颌基部,非繁殖季节时变得暗淡,特别是在眼窝和喙基处更为明显。雌雄个体相似,雄性略大于雌性,约大5%-10%。幼鸟全身覆盖棕黑色羽毛,但在随时间推移腹部可能出现较为淡的棕色调,并且白色羽毛可能出现于胸部与腹部。
【生活习性】
岩鸬鹚擅长潜水,主要在近岸海域捕食,常在海藻床边缘寻找小鱼类,特别是Patagonotothen种类的鳕冰鱼。研究表明,其潜水深度通常在5米左右,少数个体甚至下潜超过10米,捕获的猎物多来自海底。一次潜水平均可持续近30秒。在繁殖季节,岩鸬鹚与蓝眼鸬鹚分布有一定重叠,但因觅食习性不同,岩鸬鹚更偏向于在海藻床近岸区域捕食,而蓝眼鸬鹚则倾向于在远离海岸的更深水域潜水觅食。
【鸣叫特征】
岩鸬鹚平时较为安静,但在繁殖期进入繁殖群时,会发出多种声音。它们在筑巢时发出深沉且拖长的喉音“uuuurrh... uuurrh... uh-uh-uurrh”,特别在回巢之时最为显著。同时,还有轻微的喉咙点击声。
【繁殖习性】
岩鸬鹚选择在陡峭的岩石悬崖建造海藻紧密结合的巢穴。通常在同一巢中产下2至5枚蛋,繁殖季节通常是10月至12月。双亲共筑巢并抚育幼鸟,猎物在海中捕获后,通过粗大的食管存放,喂食方式是将半消化的鱼肉取出喂给幼鸟。同时,亲鸟还会将淡水从口中喷出给幼鸟饮用。
【外型辨识】
与美洲鸬鹚相比,岩鸬鹚拥有粉红色的脚和暗色的面部带有红眼圈。与L. bougainvilliorum相比,岩鸬鹚的体型更为健壮,其站立姿态更为沉稳,颈部无论是在休息还是飞翔时都显得短且粗壮;头部前部的羽色和前颈颜色较为统一,而上翼则没有白色的斑点。相较邦岛鸬鹚,岩鸬鹚的下前颈和中央前颈为全白或无深色斑纹,在上翼也没有白色斑点,且红色至橙色脸部皮肤延伸至喉囊。而与坎岛鸬鹚相比,岩鸬鹚面部皮肤的颜色更显明亮,并且上翼缺少白色斑点。
【物种区别】
与美洲鸬鹚相比,岩鸬鹚拥有粉红色的脚和暗色的面部带有红眼圈。与L. bougainvilliorum相比,岩鸬鹚的体型更为健壮,其站立姿态更为沉稳,颈部无论是在休息还是飞翔时都显得短且粗壮;头部前部的羽色和前颈颜色较为统一,而上翼则没有白色的斑点。相较邦岛鸬鹚,岩鸬鹚的下前颈和中央前颈为全白或无深色斑纹,在上翼也没有白色斑点,且红色至橙色脸部皮肤延伸至喉囊。而与坎岛鸬鹚相比,岩鸬鹚面部皮肤的颜色更显明亮,并且上翼缺少白色斑点。
【保护状况】
岩鸬鹚的保护状态为IUCN的LC(无危)。该物种在局部地区常见但并不普遍。它们在福克兰群岛上局部分布,并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约有1550对繁殖群成员。此外,在智利和阿根廷南部也有广泛的分布。
【地理分布】
岩鸬鹚主要分布于智利中南部至合恩角及福克兰群岛的沿海地区,冬季时可见于巴西沿岸南部。在繁殖季节,它们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筑巢繁殖,繁殖区位于智利中南部和阿根廷中南部至阿根廷南端以及福克兰群岛一带。非繁殖季节,它们可以向南到达巴西南部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