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er Adjutant
English name:Greater Adjutant
Scientific name:Leptoptilos dubius
【简介】
大秃鹳(学名:Leptoptilos dubius),是鹳形目鹳科秃鹳属的一种大型鹳类,曾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大陆,现主要栖息地仅存于印度阿萨姆邦和比哈尔邦,以及柬埔寨的少数繁殖地。该物种以其独特的头部、裸露的颈部以及显著的颈囊而闻名。
【外形特征】
大秃鹳是一种体型庞大的鸟类,体高可达152厘米。成体拥有黑色至暗棕色的头部和面部,稍微发红。它们的喙质地厚重,并且前端颜色较浅,基部深色。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颈囊颜色呈现姜黄色。在繁殖季节,这些鸟的腿部上部会变为鲜红色。翅膀上的大型覆羽呈现淡灰色,同其余较暗上翼形成对比,底部覆羽呈现淡颜色,边缘有白色羽毛。
【鸣叫特征】
大秃鹳通常发出声音较为响亮、低沉,包括咕噜声、嘶叫声和哞哞声。这些音调通常在鸟巢附近发出。
【生活习性】
大秃鹳多栖息在广阔的湿地、湖泊、稻田、开阔的落叶林以及淡水泛滥森林。它们在非繁殖季节也能在干燥环境,如草原和休耕田中发现,偶尔会进入垃圾填埋场,以腐肉、鱼类及其他小动物为食,主要包括蛙类、生物垃圾、爬行动物、啮齿类动物、大型甲壳类和昆虫等。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10月至翌年1月,通常在高大的树木顶端筑巢,例如Albizia lebbek和Alstonia scholaris。筑成的巢结构十分庞大,外层为粗枝部,内部铺垫新鲜树叶,直径可达2米,深度则保持在一米左右。一只巢穴可产卵2至4枚,平均孵化期为28至30天,期间由雌雄鸟共同孵化。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大秃鹳被列为近危物种(NT)。
【地理分布】
繁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与比哈尔邦以及柬埔寨。在非繁殖季节,它们会出现在印度北部的低地地区,有时甚至可以到达尼泊尔境内,海拔高度可达到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