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ous-vented Grass Babbler
English name:Rufous-vented Grass Babbler
Scientific name:Laticilla burnesii
【概述】
长尾山鹪鹛(学名:Laticilla burnesii),又称鲁佛斯赤尾草地鹪鹛,属于雀形目、幽鹛科、长尾山鹪莺属的小型鸟类。其主要分布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低地平原及金合欢及柽柳林地。
【外形特征】
雄鸟体长约17厘米,重约19克。头部有深褐色条纹,下巴和喉咙呈白色,扩展至眼周,形成白色的面部轮廓,与颈部的温暖赤褐色形成对比。背部呈灰色至暖褐色,带有明显的黑色条纹;翅膀暗褐色,边缘较暖褐色,与灰褐色的初级和次级飞羽形成鲜明对比。尾部呈橄榄褐色至灰褐色,带有深色横斑;尾羽外侧三至四对带有鲜明的赤褐色尖端;下体呈白色,腹侧带有轻微的赤褐色条纹;尾下覆羽呈明亮的肉桂色,新羽时尖端较浅。雌鸟与雄鸟相似,但尾巴较短,喙较细弱,且胸部带有轻微的赤褐色。
【鸣叫特征】
长尾山鹪鹛的鸣叫声复杂,在傍晚时最为明显。它的鸣唱持续约2到4秒,音调丰富、清晰,音量逐渐增强,结束后突然改变方向,音调并不带颤音。这种鸣唱不同于近缘种的鸣叫,有些特性类似林岩鹨的鸣叫;有时其鸣唱以二重唱形式出现,雌鸟发出上升下降的‘tuk-tuk-tuk-tuk…’声,节律与雄鸟的鸣叫保持一致。叫声还包括延长并翘曲的‘skeeeooo’及受惊时快速重复的‘chit’声,以及如喘息般的‘feez’声。
【生活习性】
长尾山鹪鹛主要栖息在低洼草河平原,适宜于散生树木及灌丛的环境,尤其偏好金合欢和柽柳所在的区域。芦苇生境为其主要栖息地。对于一定程度的生境退化,这种鸟具有一定的忍耐力,有时也会在高度开发的地区发现。长尾山鹪鹛以昆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在草丛中或地面寻找猎物,通常以成对或小家庭群体活动。它们很少会暴露在视野中,而是迅速在树丛和低矮植被间转移。
【繁殖习性】
长尾山鹪鹛的繁殖期从2月至9月,主要在雨季进行。雌鸟单独建造巢穴,利用杂草搭建在靠近开阔地形边界的低草丛或位于几近地面的草基部。巢内部填充细草、幼绒植物及少量羽毛,为深碗状结构。每次繁殖期雌鸟会产下4枚卵。
【外型辨识】
与其他同属物种相比,长尾山鹪鹛尤为显著的是其特别长且分级明显的尾部,以及独特的白喉和赤褐尾下覆羽。雌性与幼鸟在羽毛的质感和色彩上存在细微差异,有助于识别。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保护状况列为近危(NT)级别。这种鸟具有一定程度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忍受灌溉系统和人造湖泊周围的生境变化,有助于其自然适应和迁移。
【地理分布】
长尾山鹪鹛的地理分布限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及其支流南部区域,包括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南部;以及邻近地区,如印度西北部和西北旁遮普省的河岸地带,有时甚至扩散至德里的邻近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