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ty-backed Gull
English name:Slaty-backed Gull
Scientific name:Larus schistisagus
【简介】
灰背鸥,科学名称为Larus schistisagus,属鸻形目鸥科,是一种大型鸥类。它们分布在欧亚东北部的沿海地区和湖泊,尤其是西伯利亚东北部至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北部。
【外形特征】
体长55-68.5厘米,翼展132-160厘米,体重1.05-1.7千克。背部和翅膀呈暗灰色,翅膀边缘宽白。头部、腹部和尾巴均为白色,翅膀和背部颜色比西美鸥略深。腿呈粉色,较短,体型显得粗壮。嘴部黄色,具有橙红色的亚末端斑点。雏鸟羽毛棕色,似大黑背鸥但颜色较淡,难以在野外与类似的银鸥雏鸟区分。
【生活习性】
灰背鸥栖息在海滨沙滩、岩礁、岛屿以及河口地带。迁徙时也偶尔出现在内陆河流和湖泊。以小鱼、死鱼、鼠类、蜥蜴、昆虫、甲壳类及软体动物等为食,春季以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为主,夏季则捕食鼠类、蜥蜴、昆虫及水生生物。
【鸣叫特征】
灰背鸥常发出低沉响亮的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5月至7月。巢筑于海岛或悬崖上,靠近悬崖边缘。巢由枯草构筑,内衬羽毛。每窝产卵2-3枚,卵为橄榄绿或赭色,有黑褐色斑点。
【外型辨识】
灰背鸥的全球种群数量约为2.5万至100万只。在中国,种群数量稀少,粗略估计有50-1万只越冬鸟。在繁殖场所,中国东北、山东威海、烟台,福建、广东和香港也记录到其存在。
【物种区别】
灰背鸥与黑尾鸥在外观上有显著差异:灰背鸥的嘴为黄色且有红色斑点,尾部为白色,而黑尾鸥的尾部呈黑色。
【保护状况】
灰背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繁殖期间,它们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东北部、萨哈林岛以及日本北海道和本州;到了非繁殖季节,则迁移到更为广泛地区,可能会游荡至德克萨斯州或芬兰等非典型区域。2021年10月18日,在贵州六盘水被首次记录到了灰背鸥的影像,这是在中国贵州地区的首次记录。